一、概述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紊乱而发生的心脏节律、频率或激动顺序异常,主要由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多种疾病引起。以心悸、心跳停歇感、胸闷、乏力、眩晕,甚则昏厥,心电图检查结果提示各种心律失常为主要临床特征。心律失常可见于正常人,但大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心肌炎、冠心病、心肌病、心功能衰竭等,以及洋地黄、奎尼丁等药物中毒。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猝死,因此,积极防治心律失常,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病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心动悸”“虚劳”等范畴。
心悸之病名,有“惊悸”“怔忡”“心动悸”“心下悸”以及“心忪”等。《黄帝内经》中虽无确切的病证名称,但对其临床证候及脉象等均有所论述。《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痹论》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若虚里处有外可应衣的跳动,及心痹时“心下鼓”,均属宗气外泄的征象,多有自觉心悸怔忡的症状。《灵枢·经脉》论述心包络之病甚,则可出现“心中憺憺大动”的症状。《灵枢·根结》中“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者,五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藏无气”,论述了心悸病位在心,但不仅“病本于心”,而与五脏的“受气”与否均密切相关。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发生部位不同的“心悸”“心中悸”“心动悸”“心下悸”,以分经论治。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惊悸”的病名,立“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并载有“动则为惊,弱则为悸”,认为前者是因惊而脉动,后者是因虚而心悸。宋代严用和在《重订严氏济生方·惊悸怔忡健忘门》提出“怔忡”之名,并认为怔忡因心血不足所致,“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论·卷中·悸》提出“心忪”之名,“悸者,心忪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对惊悸、怔忡两者的区别做了具体论述:“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至此,惊悸、怔忡之病名确立,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相继有所发挥,论述渐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