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病在中医理论体系成熟期的应用
在理论体系成熟期,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涌现的知名医家越来越多,其中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医家也为数众多。他们在继承历代医家从脾论治的理念的同时,也在多年临床治疗中逐步探索,摸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治疗原则。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日益深入,中医基础科研化的进程也使得实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从脾论治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正在不断被证实。
国医大师邓铁涛(1916—2019),对理论与临床都非常重视,双管齐下,中医理论造诣尤其高,邓老先后就五脏相关学说、脾胃学说、中医诊法与辨证、痰瘀相关学说、伤寒与温病之关系、中药新药开发、医史文献研究、岭南地域医学研究、中医教育思想等,提出了具自身特色的学术观念,对众多医家深有影响。
邓老根据临床心得,根据大多数胸痹心痛患者都具有心悸气短、胸闷、善太息、精神差、舌质胖嫩、舌边见齿印、脉弱或虚大等气虚的证候;或兼有舌苔浊腻、脉滑或弦及肢体困重等表现,提出了“心脾相关”理论与“痰瘀相关”理论,将其应用到临床对胸痹心痛患者诊断上,疗效甚好。邓老认为心脾相关,应注重养护脾脏,用以安心;痰瘀相关,应注重化痰祛瘀,用以益气。王士超等在临床研究中对邓老治疗心血管病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归纳,将邓老调理脾胃治疗胸痹分为五法:其一为健运中气法,以香砂六君子汤、桂枝汤、丹参饮合方化裁,奏健脾益气之功;其二为调脾养血法,以归脾汤为主,奏益气补血之功;其三为醒脾化湿法,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加减,奏健脾化湿之功;其四为健脾涤痰法,以黄连温胆汤、小陷胸汤加减,奏健脾祛痰之功;其五为温阳理中法,以附子理中汤加味,奏温阳理气之功。由上述五种治法分析,邓老在临证过程中认为,胸痹心痛的发生跟脾失健运相关,同时与脾胃气机升降失司,脾胃化生气血功能异常相关,唯有脾胃功能正常,才能有效治疗胸痹心痛。
此外,邓老对于五脏相关学说也有极深的见解。邓老认为中医五行学说的核心是五脏相关,但是现阶段,随着医学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医脏腑学说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单纯的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已经不能完全阐述五脏相关学说的内容,因此现代应以“五脏相关学说”取代“五行学说”,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的质变。正是出于这种观念,邓老在“五脏相关”理论与“痰瘀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认为心衰治疗应从病理产物入手,“脾为生痰之源”,一方面脾脏功能失司,则痰浊内阻,血脉瘀滞,不通则痛;另一方面瘀血停聚血脉,则津液巡行不畅,停聚某处,聚而成痰,两者互相影响,缠绵难去,最终胶结成病,发为胸痹,乃至发展为心力衰竭。
周炳文(1921—1997),生于三代中医世家,全国首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周老提出以“运脾转枢法”治疗心力衰竭。运脾转枢法是根据脾主升运属阴土,胃主和降属阳土,二者相反相成、运动不息的特殊功能,而以“运”为主的方法。因母令子虚,子盗母气,健脾能养心,益心能助脾,故运脾转枢,心病可从脾治。周洪彬根据这一观点,确定了慢性心力衰竭的两个基本分型,并以益气理脾的六君子汤为基础方药。证治分型如下:①心肾阳虚、脾阳不振、气不化水型:治以益气理脾,温阳行气,化水祛湿为主。方选六君子汤加五味子、麦门冬、黄芪等为主方,并随证加减。②肺火通调、脾不健运、肝郁气滞型:治以健脾柔肝,宣肺利尿,行气化瘀为主。方选归芍六君子汤合五味子、麦门冬等为主方,随证加减。
李德新(1935—2017),长期致力于中医藏象学说、气血学说、衰老学说和情志学说及其应用研究,中医学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研究等。李老认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凡消化、吸收、输布、排泄障碍均可责之于脾胃,尽管病症变化万千,但根源皆为脾胃升降功能异常。李老常用的调理脾胃之法取法于李东垣之温补,叶天士之濡润。李老认为在胸痹心痛的诊治过程中应采“调脾胃而安五脏”之理论精华,在临证过程中以调理脾胃之方剂为基础方来治疗胸痹心痛,其弟子胡婉申总结李老从脾胃论治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时,常以四君子汤为底,以益气健脾,并常在方中酌加云苓、焦术、扁豆、山药以健脾利湿。
周学文(1938—2018),辽宁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周老提出“脾虚是本病的始动因素”“痰瘀互结、血脉同病”是本病的关键,确立“内清外柔”内清痰瘀,外柔血脉的系统创新的治疗理念,经多次临床重复,疗效确切,为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中医药从脾论治血脂异常的新思路。
宋军等总结路志正以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的方药运用规律指出,路老对于胸痹的心脾两虚证,常以归脾汤加减治疗;对于胸痹的湿热内阻证,常用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对于胸痹的痰浊内阻证,常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小陷胸汤。
杨关林认为在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中应该重视脾脏虚弱,输布运化水气功能失司,乃至水湿内停,痰浊化生,闭阻于胸,最终导致胸痹心痛发病,因此在临证过程中每每以健脾化痰、益气祛瘀法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
通过对上述医家对于胸痹心痛之症的治疗经验的分析,可见胸痹心痛等类型疾病从脾论治的基础在于,疾病发生的病理因素与脾的功能失司相关,多与气血亏虚、痰浊内生、水湿困脾、内热煎熬阴血聚而为痰,瘀血阻滞,闭阻血脉等原因相关,因此从脾论治的治法治则注重的便是益气补血,化痰祛瘀,温阳理中等,用以扶健脾气,使脾胃功能正常。
从脾论治脑血管疾病在现代医家中也有所发展,比如张贤明等选取100例中风后偏瘫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针灸联合康复技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研究结果表明,中风后偏瘫采取针灸联合康复技术疗效颇佳,其中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三阴交为治疗要穴之一。于颂华等选取65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所选穴位包括足三里、阴凌泉、三阴交、丰隆等,其俱为调理脾胃功能的经穴,研究结果显示,针刺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药物组。李燕梅报告的临床研究中共选取86例老年眩晕患者,使用自拟调脾升清方治疗中气不足型、湿遏脾土型、土滞木郁型,有效率高达97.67%。
综上所述,中医心脑血管病学是在历代医药学家广泛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熟的。这门学科不仅保存了古代和现代医药学家治疗中医心脑系病证的众多有效方药,且形成了能用于临床实践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心脑血管病学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因此,学习和研究中医心脑血管病学是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遗产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从脾论治学说,可以说自中医理论的建立期就已经存在,并伴随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与临床治疗应用的发展不断演变创新。由于历朝历代各位医家的不懈努力,从脾论治学说的发展不断深入,并与临床结合紧密,经典理论与经典验方流传甚广,直到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全面启动使从脾论治学说有了新的土壤,而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也跟随从脾论治学说不断探索、不断深化,治法治则不断进步,临床一直具有较好的疗效。
随着现代医疗事业与科研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学的进步达到了日新月异的程度,我国的传统医学也在日益发展创新。传统医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与先进的科研方法相结合,在现有的知识理论体系中与西方医学相结合,继续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手段检验传统理论的科学性,同时用传统理论的实践性检验现代医学先进手段的准确性,唯有如此,中国传统医学才能够适应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形势,不断发展完善理论体系,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