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与血液流变学
2025年08月10日
三、脾与血液流变学
宗文九最早提出:痰证的产生可能与AS斑块有关。李以义提出迫使“津液”离开常道而成痰浊正是血黏度增高、微循环障碍所导致的。方永奇通过实验研究表明血液流变性的改变是痰证的血液循环基础。温化冰通过观察和对比119例瘀血证和痰瘀证患者的血液流变改变后发现:痰证患者主要体现在血液凝聚方面的异常,并且认为“痰可致瘀”,即瘀血证与痰证二者存在着相同的病理基础。王静怡等通过系统观察305例痰湿及痰湿夹瘀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后,得出了与温化冰相一致的结论。方永奇等通过研究后提出心血管病痰证的一大特点是血液黏滞度和聚集性的增高,并进一步指出可将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全血比黏度作为诊断痰证的现代生物学指标。方显明通过测定和分析45例CHD痰证患者的6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后提出:CHD痰证的主要血液理化基础是血浆黏滞性的升高和红细胞聚集性的加强。王琦等研究了痰湿体质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甲皱微循环的变化特点。其中血液流变学实验结果提示痰证患者与非痰证患者相比,红细胞电泳时间和全血黏度的低切率值显著增高;甲皱微循环检查表明:痰湿型体质者的确存在着微循环障碍。贺劲通过观察368例CHD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后发现痰证患者的确存在着微循环障碍。任建勋等在研究中发现,痰瘀组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痰和瘀分别可视为津液和血运行的病理状态,张介宾有“血浊气浊凝聚而为痰”的论述,肥胖人痰湿体质血液流态性改变包含了津液和血的病理状态,再次证实了血浊凝聚可以为痰、痰浊聚集亦可致瘀的痰中挟瘀、痰可致瘀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