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心脑血管的生理关系,有了更为系统与科学的认识

一、对于心脑血管的生理关系,有了更为系统与科学的认识

由王宏翰编著的临证综合类中医著作《医学原始》中提到:“头脑居百体之首,以统全身者也。”是指头脑为全身脏器之首,统管全身。明朝李健斋所著的《医学入门·脏腑》曰:“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脑心统帅全身,是机体精神思维活动的主宰中枢,在机体内处于枢纽、主导地位,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指挥控制中心,直接调节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

目、舌、口、鼻、耳五官是五脏之外窍,是人体最敏感的感知器官,上述感知器官皆位于面,与脑相通。人的视、听、言、动等功能,可以说皆与脑部运行有密切关系。目、舌、口、鼻、耳五官诸窍通于脑,每一窍都有赖于脑神的作用。各窍所得信息都必然反映于脑,人在清醒状态下,以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接受客观条件的刺激,反映于脑,并产生相应的感觉和运动。五官指眼、耳、鼻、口、舌(咽喉)。五官功能由脑控制。

(1)脑与目:眼睛为视物的器官,所看见的东西反映于大脑之中。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说:“两目即脑汁所生,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认为双眼为脑部产物所生,双眼如同为线系于脑部,双目看见物体也会将信号反馈回到脑部。两者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当脑的功能正常时,眼睛才能别黑白、审长短、视分明。病理上,眼部疾病可以影响脑部功能,那么,脑部出现病理变化也可以反过来影响眼部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临床上多出现头痛引起眼部疼痛,眼部疼痛引起头部疼痛的情况。

(2)脑与鼻:鼻部为体内外气体出入的门户,主司呼吸,同时管理嗅觉,对于发声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头为诸阳之会,即全身的阳气都会聚于头面部,鼻居面部的正中央,为阳中之阳,是清阳之气交会之处。清阳之气从鼻窍出入,又属“清窍”,与脑的关系极为密切。如《医林改错》所说:“鼻通于脑,所闻香臭归于脑。”我们现已认知到,如果患者鼻渊(鼻炎),那么随着鼻塞、喷嚏等种种发展,很可能引发头部疼痛,由此可见鼻部与脑部的关系是较为密切的,才会出现上述情况。

(3)脑与耳:人体的耳朵为声音进入的孔道,外界的声音都是从耳传入脑。若脑中之气虚,脑气与耳朵之气不接,可能会出现耳聋、耳鸣等症状表现;而根据中医理论,肾开窍于耳,肾虚,肾精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脑,导致髓海枯竭,也会引起脑部和耳部产生病理变化。

(4)脑与舌:舌为心之窍,心脏发生的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如瘀血闭阻于心,则舌尖可能会出现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的症状表现。舌主要反映心的功能和病变,而由于心与脑均有主神明之功能,故舌体的变化也可反映脑的功能和病变。当人的神志活动正常时,表现为舌体红润光泽,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发音正常。神志不清时可见舌体僵硬、舌缩卷、语言困难。

(5)脑与口:口能进食食物,分辨味道,辅助呼吸,发声。口为脾之窍,脾胃之气充盈时,脾胃功能正常,则可见唇红而润泽,舌下的金津、玉液二穴得以分泌津液而助消化,表现为食欲旺盛,口味正常。当情绪异常变化时,则口淡乏味,食欲不振,甚至出现消化功能障碍,而当心脑发生疾病之时,可能会出现口中无味等症状,甚至出现呕吐之感,这就是说明心脑血管疾病对于口部也有一定的影响,临床之时也要加以鉴别。

对于脑心之间的关系,《医学入门·脏腑》曰:“心者,一身之主。”《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认为“脑为元神之府”;《素灵类纂》的作者汪忍庵则认为“今人每记忆往事必闭目上瞪而思索之”。清代王清任在《黄帝内经》及先贤所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观察实践,发现并明确提出了人的智慧及记忆等神态功能不在心而在脑,如《医林改错》云:“人之灵机不在心而在脑,因为咽喉两旁,有气管两根,行至肺管前,归并一根入心,由心左转出,过肺入脊,名曰卫总管,前通气府,精道,后通脊,上通两肩,中通两肾,下通两腿,此管乃存心气与津液之所,气之出入,由心所过,心乃出入气之道路,何能生灵机,贮记性。”同时还认为,脑的功能正常与否,取决于脑髓的充盈程度和五脏六腑的健旺程度,髓海充盈则耳能听,目有所动,鼻知香臭,言语成语,思维功能正常。脑心主宰机体脏腑组织,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脑心功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