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脑梗死
许多著名医家在中风的治疗上总结了自己的宝贵临床经验。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中风以“补虚息风”为总则,用药讲求温柔濡润,忌过补攻伐助邪伤正完善了“阳化内风”理论。其后名医王清任创立“中风气虚血瘀论”的理论,制方补阳还五汤对后世影响巨大,是益气活血通脉治疗中风之经典。清末民初医家张山雷总结治中风八法,即开闭醒神法、回阳固脱法、镇肝潜阳法、开痰泄浊法、顺气降逆法、养心培肝法、滋肾填精法、通经宣络法。近代名医张锡纯提出中风防治理论,分期治疗与分类治疗,并独创镇肝熄风汤、建瓴汤等名方。国医大师周仲瑛认为瘀热阻窍是缺血性中风的中心病理环节。风火痰虚皆因瘀热而起,皆处于从属地位。他认为瘀热导致缺血性中风的机制是因素体痰湿内盛气血运行不畅,血行迟滞,瘀而生热瘀热相搏,升腾于上,气血雍滞,蒙蔽清窍;大病不愈,久病入络,有形之瘀留滞,一旦遇到气火亢逆之因,则随火热直冲犯脑,阻闭脑络,蒙蔽清窍。以王永炎院士为代表在中风毒邪论指导下提出了“毒损脑络”病机假说,认为中风发病是由于毒邪损伤脑络,络脉破损,或络脉拘挛瘀闭,气血渗灌失常,导致脑神失养,神机失守,形成神昏闭厥半身不遂的病理状态。国医大师李振华认为在中风发病及其病机演变过程中,中焦脾胃是重要的始动因素,脾伤失运、痰浊内生脾胃亏虚、正气不足肝脾失调、化生内风枢机不利、气血逆乱是中焦脾胃导致中风的关键病机。
(一)健脾行气化瘀法
中风患者临床常见肌肤甲错,肢体肿胀,抑郁少言,痰多流涎,筋缩骨萎等“瘀”象,健脾亦可祛“瘀”。中风发病瘀血为先,离经之血和瘀滞之血皆为瘀血,新血不生,瘀血不去,欲生新血,先健脾胃,脾胃旺则新血得生,充盈血脉,瘀血得去。若脾失健运,则水谷不能尽化气血,留饮为痰,血阻为瘀,且水病累血,血病累水,形成恶性循环,健脾则痰瘀自消,如朱丹溪所言:“理脾如烈日当空,痰浊阴凝自散。”中风肝郁皆因瘀血伤肝,肝气郁结而发,健脾可旺气血,血藏于肝,肝血足则肝阴得养,肝气自舒,气郁得解,又可达潜阳息风之效。
(二)运脾消积化痰法
中风日久多脏腑功能衰退,脾胃运化不及,水谷津液则聚而生痰成饮,或流溢于血脉,或走注于经隧,或充塞于清窍,或泛溢于肌肤,或郁阻于脏腑肢节,致衰生病。多见中风患者咳嗽痰多,口角流涎,肢体肿胀,腹胀便溏,舌胖苔腻、脉滑等痰湿之象。因此治宜健运脾胃、祛湿化痰,但同时也当注重消积除滞、消食化积、祛瘀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