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治则治法

一、总治则治法

(一)正虚为本,调脾护心

心脑血管疾病与脾胃之间关系密切,调理脾胃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中指出:“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人参汤为调理脾胃之方药,为从脾胃论治冠心病开了先例。后世许多医家也根据临床经验提出了不少从调理脾胃方面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理论。如根据五脏相关,痰瘀相关的学术思想,邓铁涛教授认为:“治脾胃可以安四脏,调四脏可以治一脏,心病需调脾胃,肾病需调脾胃,何故,盖脾胃居于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枢机一开,则四脏气机皆得通达,邪有去路,正常的气血运行得以通畅,气血调和,真气内从,病去正安”。路志正教授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时,提出了5种从脾胃入手的治法:宗气不足,健运宗气,治以五味异功散加味;血不养心,调补脾胃,治以调理心脾汤加减;痰湿蕴结,芳化醒脾,治以三仁汤加减;痰浊痹阻,化痰宣痹,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小陷胸汤,痰瘀化热,用黄连温胆汤;寒气上逆,温阳理中,治以附子理中汤加桂枝、高良姜、半夏。

(二)法因邪立,化痰逐瘀

心脑血管病邪实有痰浊、瘀血、寒凝、气滞之不同,以痰瘀多见,且病情以痰瘀合邪者最重。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更加重视痰瘀的治疗,相应的,在治法上则应采取化痰逐瘀法。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中认为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亏虚,胸阳不振,下焦阴寒内盛,阴寒水饮之邪上逆,阴乘阳位,痹阻胸阳,邪正相搏,从而导致胸痹心痛发生。在治疗上创立了化痰通阳宣痹的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等方剂,为临床从痰瘀论治冠心病奠定了基础。再如邓铁涛教授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上,以通为补,通补兼施,以补气化痰通瘀法为主,着重从脾胃入手,因脾为气血之海,脾为生痰之源,临床常用温胆汤为基本方。化痰逐瘀法临床应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取得较好效果,但主要针对痰瘀为患,仍需仔细辨证,审因论治。

(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古代医家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而治未病又涉及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吸烟是人们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是由于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造成,可以通过一些预防措施,如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多运动抑制肥胖等方式,来增强体质,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中老年人尤其当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来保护脾胃功能,防止痰湿内生,防止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心脑血管的高危因素形成。对于已病者,则可以合理膳食、防寒保暖、减压畅情志,调理脏腑功能,尤其当在补益心气的基础上加强脾胃的调摄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各脏腑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濡养,则正气旺盛,邪不可干,使气机活动调畅,肝气得以升发,肺气得以肃降,心火得以下潜,肾水得以上升,则各脏腑功能协调,共同鼓邪外出,促进感邪之脏的功能恢复,而不变生他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