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025年08月10日
二、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本病的发生多因体虚劳倦、内伤情志、久病失养、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进一步导致心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于濡养,心主不安;或有痰浊、水饮、瘀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本病病位在心,并涉及脾、肾、肺、肝诸脏,与脾脏的关系密切。发病机制为脾胃虚弱,心之气血阴阳亏虚,致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致心神不安,其中以正气亏虚为根本。心悸虽有虚实两端,但临床以虚证者最为多见,而其中又以气虚及阳虚较多,其次为虚实夹杂,但以虚为主。心悸初起多为心气虚,继而母病及子而成心脾气虚或心脾气血两虚,或素体后天之本亏虚,气血化生不足,而使心失所养。心为阳脏,心脾之阳气亏耗则有心阳虚衰,鼓动无力;阳气无力推动,血行不畅,则易产生瘀血,以致脉道不利。脾胃虚弱,升降失司,中焦气机枢纽失利,则肝失条达,脾虚肝旺,或情志不遂,肝气郁滞,肝郁而乘脾,以致脾失其运化统血,导致气机郁结,血运失常,心失所养。脾虚则运化水液失司,水湿停留,聚而成痰,或成痰浊,瘀滞气血,心脉失养,或痰郁化火,痰火上扰心神,或成痰饮,上泛凌心。在心神不安或失养的同时,痰湿进一步困遏中焦,脾胃功能受损。脾愈虚而痰愈盛,痰愈盛而脾愈虚,二者互为因果而成恶性循环。此外,心主血脉而肝藏血,《灵枢·本神篇》有云:“肝藏血,血舍魂。”血为神的物质基础,而神志意识活动之魂,便寄舍于肝所藏之血中。故有心肝血虚,心脏失于濡养,心神失于所寄,而发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