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血脂异常的实验研究
脾属土,居中焦,为脏腑之本、后天之本。脾主运化,为精微运化之枢纽,血脂亦由脾运化水谷而生成,并依赖脾的转输功能布散周身。现代医学认为,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胆固醇逆向转运(RCT)障碍是血脂代谢紊乱的重要环节。膏脂,亦称为“脂膏”。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膏,肥也……戴角者,脂,无角者,膏。”中医认为,膏脂在人体属于正常津液的一部分,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明确阐述了膏脂的生成及其作用。《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张景岳曰:“膏,脂膏也。津液和合为膏,以填补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说明膏脂随血而循脉上下,输布全身以濡润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从生理学角度可见,中医学中膏脂与现代医学所谓之血脂在含义上颇相一致。膏脂代谢虽与五脏六腑皆有关系,但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张志聪的《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云:“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所说的“脾生脂膏”“脂脾所司”,说明膏脂来源于中焦,由脾运化水谷而生成,并依赖脾的转输功能布散周身,以濡润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体需要适量的膏脂以充养形体,但过多的膏脂又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说:“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膏脂的生成与转化皆有赖于脾的健运,国医大师王绵之教授认为,脾虚气弱,失其“游溢精气”和“散精”之职,膏脂转运、输布亦不利,滞留营中,形成高脂血症。脾胃虚弱无力,运化失常,水谷精微失于输布,易致膏脂转输障碍而成血脂异常。经脉中的膏脂属于水谷精微的一部分,脾虚气弱,健运失司,水谷精微(包括膏脂)不归正化,水湿内生,聚而为痰,瘀阻络脉,成痰瘀阻络之势,日久导致AS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膏脂转输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脾虚运化功能失常是导致血脂异常的关键病机。现代医学认为,血脂代谢异常是AS相关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RCT障碍是血脂紊乱的关键环节。
基于血脂异常的中医关键病机,医家围绕“从脾论治”血脂异常开展了丰富的实验研究,目前研究机制主要集中于胆固醇代谢、HDL亚类分布异常与失功能、肠道菌群、自噬、线粒体能量代谢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