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益气”法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继发于高血压的肾脏损害即高血压性肾病是高血压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肾脏结构及功能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因此多数高血压肾病患者早期并无明显临床症状,而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或常规检测发现异常时,则说明肾损害已经开始恶化,因此,对早期高血压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减少肾损害的关键。高血压性肾损害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是血流动力学及其继发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造成全身小动脉的硬化,引起的肾脏进行性损害。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球硬化,其中肾间质纤维化比肾小球硬化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更为密切,比肾小球病变更易导致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是反映肾功能损伤程度的最主要指标。肾间质纤维化是在多种因素协调作用下逐渐发生的肾间质进行性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多种细胞因子的释放,成纤维细胞活化、增生,细胞外基质,在肾间质内过度沉积,肾小管萎缩等,最终发展为肾脏结构改变,肾功能减退或丧失的慢性肾功能衰竭。肾间质纤维化几乎是所有原发和继发的慢性肾脏疾病进展至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途径,是决定原发和继发肾脏疾病预后的主要因素。因此对高血压的肾脏保护研究应紧密围绕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机制来开展。在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以细胞因子的表达与调控,肾小管上皮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的转分化和ECM的异常集聚为关键步骤,也被认为是抗肾纤维化治疗的重点环节。已发现的促进肾间质纤维化发生的细胞因子有血管紧张素、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其中Ang-Ⅱ、TGF-β1是参与肾间质纤维化最关键的细胞因子。
刘宇围绕芪参健脾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及机制开展了研究。①实验动物:24周龄雄性SHR 60只,体质量(360±20)g,同周龄雄性WKY大鼠10只,体质量(350±20)g;大鼠于实验前常规观察1周,然后进行实验。②实验动物分组:SHR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SHR组(模型组)、培哚普利组(西药组)、中药加西药组(培哚普利联合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10只;WKY大鼠10只作为WKY组(正常对照组)。③选用药物:SHR组给予蒸馏水;根据《人和动物按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比值表》,培哚普利组用药量为0.4mg/(kg·d),用药时将药溶于蒸馏水中;中药治疗组采用标准水煎工艺,浓缩生药含量4g/mL,高、中、低剂量组用药量按照大鼠体重折算分别为4g/100g,2g/100g和1g/100g;中药加西药组用药为同剂量培哚普利溶解于中药中剂量方中。给药体积均为每100g体重给予药液1mL。大鼠每日一次灌胃,连续治疗6周。④收缩压测量:采用大鼠尾动脉间接测压法,在室温(22±2℃)条件下,将安静、清醒状态大鼠于40℃下预热(用温控器调节温度恒定)约15分钟,用BP-98A型大鼠智能无创血压计,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连续测量3次,取其均值。分别于实验开始前与药物干预后4小时、2周、4周和6周末进行测量。⑤采用ELISA方法测定MALb、β2-MG和肾组织Ang-Ⅱ的含量。⑥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SCr和BUN含量。⑦常规HE染色,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的形态学变化。⑧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Ⅳ型胶原积分光密度值的变化。⑨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中MMP-1、MMP-2、MMP-9、TGF-β、Smad3、Smad5、Smad6的基因表达水平。⑩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肾脏组织中BMP-7的蛋白表达水平。通过该实验研究发现芪参健脾方可以降低SHR的血压,但其降压效果不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与培哚普利联合用药可以达到最佳的降压效果;芪参健脾方可以降低β2-MG和MALb的含量,BUN和SCr的含量,改善肾间质纤维化的病理改变,具有保护肾功能的作用;芪参健脾方对肾脏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SHR肾组织中Ang-Ⅱ的水平,上调MMP-1、下调MMP-2、MMP-9的基因表达,从而降低肾组织中Ⅰ型、Ⅲ型、Ⅳ型胶原含量,减少ECM的异常聚集,增加ECM的降解,减轻肾小管和间质的纤维化;芪参健脾方肾脏保护的作用靶点,可能是通过下调Smad6的基因表达,逆转其对BMP-7/Smad5的表达的抑制,从而负向调节TGF-β1/Smad3信号传导通路,抑制病理条件下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的转分化(EMT),减少胶原的产生,促进ECM的降解,逆转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促进肾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