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2025年08月10日
一、概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闭塞或狭窄,导致心肌缺氧缺血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疾病。其临床症状多为胸骨后发作性闷痛,呈现为压迫、紧缩感,持续数分钟不等,或放射至左侧肩臂部,可伴有心慌、胸闷、心悸、汗出、呼吸困难、乏力等不适。依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属中医学“胸痹”“真心痛”范畴。
“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古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胸痹”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对本病的病因、一般症状及真心痛的表现均有记载。《素问·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灵枢·厥病》中提到的“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说明了可因脾病而邪气上乘于心导致心痛。《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心痛是胸痹的表现,“胸痹缓急”,即心痛时发时缓为其特点。后世医家丰富了本病的治法,如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治卒暴心痛;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明确指出心痛、胸痛、胃脘痛之别;清代陈念祖《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活血行气治疗心腹诸痛;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通络治胸痹心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