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概述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以其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四高”特点已成为危害健康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脑梗死在中医学属“中风”范畴。

《黄帝内经》虽没有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所记述的“大厥”“薄厥”“仆击”“偏枯”“风痱”等病证,与中风病在卒中昏迷期和后遗症期的一些临床表现相似,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有一定认识,如《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等有关,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明确指出:“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还明确指出中风的病变部位在头部,是由气血逆而不降所致。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从病因学的发展来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金匮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病因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其中刘河间力主“肾水不足,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张“湿痰化热生风”,元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明代张景岳提出“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是导致本病的根本原因。明代李中梓又将中风病明确分为闭、脱二证,仍为现在临床所应用。清代医家叶天士、沈金鳌、王清任等丰富了中风病的治法和方药,晚清及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进一步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主要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至此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