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更为成熟多样

三、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法更为成熟多样

其一,芳香温通法。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胸痹》中记载了治疗胸背疼痛的细辛散、蜀椒散等方,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的乌头丸,其治法多以温通散寒为主。《千金翼方》中记载用“大乌头丸”治疗“虚寒心痹”。同一时代的《新修本草》还记载了使用药物龙脑(《新修本草》云:“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熊胆(《新修本草》云:“疗时气热盛变为黄疸,暑月久利,疳匿心痛。”)等药物治疗心痛。在宋代,随着药物功能的不断延展,芳香温通法的应用更为广泛,宋代方书中有关芳香温通法治疗心痛的记载远比唐代为多,其中尤其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一切气》中的苏合香丸(苏合香、龙脑各一两,麝香、安息香用无灰酒一升熬膏、青木香、香附、白檀香、丁香、沉香、荜茇各二两,熏陆香制一两,白术、诃黎勒、煨朱砂各二两,乌犀屑二两)为此类方的经典代表。明代医家进一步将温通法扩展到对“真心痛”的治疗。董宿在《奇效良方》中为治疗“真心痛”创立了术附汤,以大辛大热之品温通经脉、回阳救逆。

其二,活血化瘀法。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心腹痛》中发展了活血化瘀治疗心痛病理论,主要采用干姜、大黄、芍药、桂心、当归、桃仁等活血化瘀类药物。发展到明朝时期,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记载使用金铃子散、灵脂酒、连茱丸治疗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三方均以白酒送服,以增强药力。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则提出“死血作痛,脉必涩。作时饮汤水下或作呃,壮人用桃仁承气汤下,弱人用归尾、川芎、牡丹皮、苏木、红花、延胡索、桂心、桃仁泥、赤曲、番降香、通草、大麦芽、穿山甲之属,煎成入童便、酒、韭汁,大剂饮之,或失笑散”。方中多为活血化瘀之药物,能够破瘀行血,使血脉归于通畅,则痛自除。发展到清朝时期,活血化瘀法的使用者中涌现出众多杰出医家,比如叶天士、王清任和唐容川等。这段时期的医家注重采用活血药物兼以补气、补血,多用虫类药通络,同时创制了众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对后世治疗胸痹、心痛颇有启发,其中,最为影响后世的应该是王清任所创立的五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补阳还五汤等名方,其重用黄芪化瘀而不用破气药,实有独到之处,成为后世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的经典效方。

其三,化痰祛瘀法。历代医家在临床诊断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痰浊在胸痹、心痛发病中的重要性。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认为,“其痛悬急懊者,是邪迫于阳气,不得宣畅,壅瘀生热,故心如悬而急烦懊痛也”。指出邪气聚集使阳气不得宣发,聚而生热,发为心痛。元朝时期,朱丹溪在他的《丹溪心法》一书中提出“痰夹瘀血,遂成窠囊”,朱丹溪所论“窠囊”,是以气病日久成痰化瘀、胶结隐匿于体内深处为主要病机具有不易清除、病势缠绵、病症繁多的临床特点。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对心血管病的痰热病机做了深刻的描述,指出“气郁痰火,忧恙则发,心隔大痛,次走胸背”。上述内容不仅明确指出心胃痛者的致病因素主要在于痰饮,痰饮与瘀血纠结,形成的病理产物缠绵难去,致使病情变化多端。治疗用药之法多为化痰祛瘀、健脾行气之法。如《证治汇补》所载的二陈汤,统治心痛诸症。又如导痰汤,治痰痛心痛,为二陈汤加枳实、胆星。

其四,益气养阴法。部分医家认为,气阴亏虚所致的虚火内旺,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病因机制,金代李杲在《内外伤辨惑论》中创制的名方生脉散,就是养阴益气的知名方剂,方中人参补肺气,生津液,为君;麦门冬养阴清肺而生津,为臣;五味子敛肺止渴、止汗,为佐。三药合用,共成补肺益气、养阴生津之功,成为后世治疗胸痹心痛之气阴两虚的代表方,时至今日依然广为临床治疗所用,作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清朝时期的喻昌在其所著的《医门法律》中论述:“心痛者脉必伏,以心主脉,不胜其痛,脉自伏也。不可因其脉伏神乱,骇为心虚,而用地黄、白术补之。盖邪得温药则散,加泥药即不散,不可不慎之也。温散之后,可阴阳平补之。”亦是对益气养阴法的阐述。

其五,补肾固本法。明代张介宾治疗心痛非常重视补益肾精,在《景岳全书》中指出:“心本乎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由乎肾。”并提出“房劳过度,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不能生血而然……惟宜左归饮、大补元煎之类主之”,左归饮(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山药、枸杞子各二钱,炙甘草一钱,茯苓一钱半,山茱萸一二钱,畏酸者少用之),大补元煎(人参少则用一二钱,多则用一二两,山药二钱,熟地黄少则用二三钱,多则用一三两,杜仲二钱,当归二三钱,山茱萸一钱,枸杞子二三钱,炙甘草一二钱)的配伍充分显示了张介宾提倡使用补肾固本法治疗心痛。

其六,行气开郁法:《圣济总录》记载:“治卒心痛不可忍,芎汤方。”其方为芎桂(去粗皮)、当归(切焙)、高良姜、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令透一分)所组成,“治卒心痛。半夏丸方”其方为半夏(汤浸七遍,去滑曝干)、细辛(去苗叶,各三分)、干姜(炮制)、人参、附子(炮制去皮),其用药配伍,川芎、高良姜、半夏等药物的使用,体现了行气开郁以治心痛的治疗原则。清代的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记载“胸者,肝之分,肺、心、脾、肝、胆、肾、心包七经脉俱至胸,然诸经虽能令胸满气短,而不能使之痛,惟肝独令胸痛”,倡导治疗胸痛以治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