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现实意义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血或射血能力受损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西医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上不断发展,心衰患者从西医治疗中获得一段时间的缓解,但病情仍会逐渐加重,本病依然存在着病死率高、再住院率高、住院花费高昂、治疗药物毒副作用大等许多问题。给患者家庭、社会经济带来巨大负担,如何更好、更有效、更安全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一直是临床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方面发挥了独特优势,目前《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已纳入临床实践应用中。古代医家对从脾论治心力衰竭有所记载,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曰:“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营血大亏……血减则心无所养也,致使心乱而烦。”脾胃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不足,津血不足则无法上奉于心,心血亏少,日久脉络瘀阻,从而产生胸闷、气喘等。历代医家总结了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特点,目前中医认为慢性心衰病位在心,涉及五脏,但脾胃失调为其关键,病机以心气亏虚为本,痰瘀水饮为标,脾胃运化受损与其密切相关,最后心脾功能失调发生发展为慢性心力衰竭。因此从脾胃入手,基于从脾胃论治心力衰竭的基础理论,探讨从脾胃角度辨证论治慢性心力衰竭、预防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发展。中医典籍中无慢性心力衰竭病名,根据其临床症状,本病可归属于中医“水肿”“喘证”“心悸”“胸痹”等范畴。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调控心脏搏动、脉管舒缩、血液运行的功能。而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赖于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慢性心力衰竭多为外邪入侵、情志所伤、先天不足、年老体衰等因素伤及于心,或误治、迁延,导致气血阴阳亏虚,痰饮、水湿、瘀血停滞,虚实夹杂,共同为病。可见,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复杂,所涉及的脏腑有肺、脾、肝、肾等,而五脏中,心脾关系最为密切。脾者,心之子,当脾运化失司,则子盗母气,必然会累及于心。
现代医学研究提示脾胃与慢性心力衰竭的联系,肠道微生态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也开始被挖掘,研究显示,胃肠道对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其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致肠道微生态失调,后可刺激血清中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的升高,致使心肌发生损伤及心肌纤维化,诱导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而进一步对血清中TMAO的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其与心功能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并对患者的生存率产生重要影响,若患者的血清中TMAO含量越高,其5年死亡率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