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背景:水地说与阴阳、五行学说
(一)“水地说”
“水地说”是古人对自然认识最早最朴素的一种学说,古人在观察万物生长时发现,世间万物或从水中产生或由大地孕育,进而将水与地作为世间万物的本源。《管子·水地》中曰:“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中医理论产生离不开哲学的影响,在水地说的影响下,精气学说逐渐产生,《黄帝内经》中确立了精气为生命本源,认为水为肾,地为土为脾,由此精气学说在水地说的影响下,确立肾精和脾气的地位,衍生出了“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观念。如同水地产生了世间万物,肾精和脾气产生了人这片天地。脾脏象理论也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众多学说:
1.奠定了“脾主运化”的思想
无论是水地说还是精气学说,脾作为万物的伊始,主运化,为后天生长发育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可以看出脾气还承担着散精、输布津液,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的职责。
2.启发了“脾主统血”的思想
在《管子·水地》中提到“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江河流行于大地,大地对其亦有一定约束作用,类比到人体,血液流行于脉内靠的是脾气的固摄作用,虽然在《黄帝内经》中没有明确提出“脾主统血”的说法,但脾气主动,与血液运行息息相关,经过后世医家不断完善和扩展,使“脾主统血”成为一个完善体系,并应用补气摄血法治疗各类出血类疾病。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典哲学的奠基石,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万物皆可分为阴阳,有其五行属性,中医理论也深受其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黄帝内经》中的脏象理论,脾脏象理论的发展基于脏象理论,自然也来源于阴阳、五行学说。事物的阴阳五行属性反映事物的特征和表现,古人基于脾脏的阴阳、五行属性,结合大量实践逐步完善了脾脏象理论,具体如下:
1.脾为阴,阴中之至阴
阴阳概念出现得很早,开始只是用来指代山的阳面与阴面,后来《易经》将阴阳的概念扩展加深,以八卦中的阴爻、阳爻,指代事物的对立面,进而推演事物的演变规律,后来中医理论吸取其精华于《黄帝内经》中加以应用,提出人体应效法自然,阴阳平和,明确了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属阴的事物一般具有相对静止的、重浊的、内守的和有形的属性。类比到五脏,体现于五脏的生理特点为藏而不泄,化生和贮藏精气。不同的是脾主运化,化指消化和变化,运指转运和布散,其运动特点相较于其他脏器属阳,固《黄帝内经》中称脾为阴中之至阴,相较于肝的体阴而用阳,脾位于中焦,为阴阳交界之处,称它为阴中之阳到阴中之阴的阴中之至阴最为合适不过。后世脾脏象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基于此认为脾阳对于脾的功能至关重要,提出了温阳健脾的治法,治疗乏力、便溏等为主的脾阳虚患者。
2.脾属土,万物之资生
五行理论起源于“五方”与“五材”,人们最早为了方便出行与生活定义了五个方位,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东、南、西、北、中的记载,为后世的“五方”,慢慢的人们发现太阳东升西落,方位的差异会导致气候的不同,将五方与气候季节相联系,指导耕种生产。同时古人认识世界万物的过程中,有一种理论逐渐盛行,认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化生而来,称之为“五材”。《尚书·大传》中提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此定义基本覆盖了古人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五行”一词出现很早,起初作为观测天象时使用,后来人们将“五方”“五材”的概念与之相结合,衍生出相生相克的思想后,五行理论才算正式形成,它将原本“五材”的概念更加泛化,五行不单单指物质,更是一种特性的体现,更加抽象,但也更加泛用。《尚书·洪范》中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五行学说根据各自的特点,将事物和现象归类,使之成为互有联系的整体,其归类的方法主要是直接的取象比类法和间接的推演络绎法。脾脏主运化水谷,应用取象比类法归属于土,“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应用推演络绎法,肉、口、唇都属于土。
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的脏腑、气血、生理功能都归属于五行,五行将它们构成了一个彼此存在内在联系的整体,才有了中医的整体观。脾脏象理论也是基于五行学说将脾与其他脏腑相联系,使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才能从脾脏一脏而论治诸病,让脾脏象理论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