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心脏及血管疾病的统称,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特点。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推算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3.30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89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高血压2.45亿。2018年,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病占首位。2018年农村、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6.66%和43.81%。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虽然现在医疗水平飞速发展,治疗手段日新月异,但心血管疾病仍然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不容忽视。
在祖国医学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大量医家,他们指出脾胃为后天之本,心气的充沛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充养。心与脾的五行相关,心属火,脾属土,火为土之母,脾土有赖于心火的温煦方能生生不息,心火得脾土的充养则源源不绝。如果五行之间不平衡则出现母病及子或子病及母的病理表现。脾胃居于中央,以滋养全身,脾土能补心火,生肺金,养肝木,滋肾水。若脾胃虚弱则气血化生乏源,心脉失于濡养,则心气虚弱推动无力,瘀血形成,从而出现胸闷、气促、胸痛等心血管疾病的表现。心与脾的经络相连,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端交接,足太阴脾经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交接。《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虚里乃心尖搏动的地方,说明在经络系统里胃和心在经脉上络属、贯通。心、脾两脏的在生理及病理上相互影响。《杂病源流犀烛》中沈金鳌曾提道:“脾者,心君储精待用之府也。赡运用,散精微,为胃行精液,故其位即在广明之下,心紧切相承。”《千金要方》载“心劳病者,补脾以益之,脾旺则感于心矣”,说明心与脾位置相近。
近现代有不少医家对上述理论进行了整理研究,很多医家根据上述理论提出了“从脾论治”心血管病的思路,验之临床,从而达到了不治心而治心的目的,提高了疾病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