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心力衰竭

三、从脾论治心力衰竭

汉代张仲景开辟了运用药物从脾胃论治心力衰竭的先河,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篇中记载了以橘枳姜汤、人参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从中焦脾胃论治胸痹的范例。金元时期的李东垣《脾胃论》中记载:“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生发之气,营血大亏,营气伏于地中,阴火炽盛,日渐煎熬,血气亏少;且心包与心主血,血减则心无所养。”脾胃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不足则无法上奉于心,心血亏少,日久脉络瘀阻,从而产生胸闷、气喘等。久病伤阴,肾水无以上乘滋养心阴,心阴亦匮乏。心血、心阴匮乏,导致虚火内生,故见心悸、心烦等,并主张用草豆蔻丸调理脾胃以治心病之源。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言:“心劳病者,补脾以益之,脾王则感于心矣。”明确地提出了健脾治心之法。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水肿》中记载:“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言:“惟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隔,瘀而成痰。”脾胃运化迟缓,湿邪由内而生,弥漫三焦,日久变生痰饮,痰浊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滞胸阳,胸阳不展,胸闷、气喘由是而生。清代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记载了用归脾汤治疗气血虚弱以致的心痛、心悸。近代名医施今墨先生指出心衰以心脾两虚证为主,表现心悸气短、纳差肢肿、失眠神疲者,则用归脾汤、柏子养心丸以益气养血、补心健脾。全国名老中医周炳文提出“运脾转枢法”治疗心力衰竭,因母令子虚,子盗母气,健脾能养心,益心能助脾,故运脾转枢,心病可从脾治。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并创立调脾护心法,心脾功能失调是心力衰竭之病理产物“痰”与“瘀”产生的重要因素,故防治心力衰竭当以益气健脾、化浊祛瘀为治疗大法,以调理后天之本为要。陈可冀院士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可用“虚”“瘀”“水”三者概括,其中中阳虚衰、水湿内停证,运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一)健脾益气,化浊祛瘀法

适用于脾失健运,气虚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临床上常表现为气短喘息,乏力,心悸,倦怠懒言,活动易劳累,自汗,语声低微,咳嗽咳痰,腹胀痞满,胁下积块,肢肿尿少,面色或口唇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不胖不瘦苔白、白滑或白腻,脉沉细,或虚而无力,或滑。方药以归芍六君子汤加减。

(二)益气养心,健脾祛湿法

适用于脾阳不振,气不化水型慢性心力衰竭,临床上常表现为心悸气喘,难以平卧,肢体水肿,或伴腹水,脘痞腹胀,尿少,乏力、怕冷喜温,腰背或肢体冷感,冷汗,面色或口唇紫暗,纳差,恶心。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细沉或迟而无力。方药以苓桂术甘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