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可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动脉血管壁改变,并且是脑卒中(脑梗死和脑出血)、冠心病、视网膜病变、肾脏损害(肾小球梗死、肾衰)的致病因素,其中脑卒中和冠心病是高血压的最常见并发症。虽然我国高血压病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近年来有明显提高,但患病率仍然处于升高趋势,总体形势仍然较严峻,因此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也是中医药当前研究的重点领域及优势所在。
中医学虽无高血压的名称,但对本病已早有认识。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头胀、眩晕耳鸣、心慌、四肢麻木、面红、烦躁、失眠等症状,依据其主要临床表现,归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范畴。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黄帝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曰:“上虚则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明代张景岳在《黄帝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做了详尽论述,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徐春甫《古今医统·眩晕宜审三虚》曰:“肥人眩运,气虚有痰;瘦人眩运,血虚有火;伤寒吐下后,必是阳虚。”龚廷贤《寿世保元·眩晕》集前贤之大成,对眩晕的病因、脉象都有详细论述,并分证论治眩晕,至今仍值得临床借鉴。至清代对本病的认识更加全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