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脑血管病病因病机的研究进展
现代研究已经证实,在低温环境,或气温突然下降时,人体的血压及血管外周阻力增高,可使心肌的耗氧量增多,往往会诱发心绞痛。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也是诱发心血管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大气中的湿度过高,人便会感觉到心率明显加快,外周血管的阻力及心搏出量均增加,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患者胸部的憋闷感、压迫感明显加重,以致出现心绞痛。上述经过科学研究证明的心血管病的致病因素,与我们传统医学中所提及的寒湿之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入,以致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胸痹心痛之症可以说是吻合的。在高温的环境中生活或感受外界炎暑燥热之邪,心率的加快较为明显,高热可导致周围血管扩张,心搏出量增加,心容量增加,心脏耗氧量也相应地增加,这样也可导致心绞痛。上述研究成果与我们中医学的外感六淫以致胸痹心痛是非常相似的,因为暑热过盛,所致机体受累出现胸痛的表现。
现代医学研究业已证明心血管疾病的产生,如冠心病、高血压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血中的脂质(胆固醇、甘油三脂)增高有直接的关系。而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很多临床表现都与中医的瘀血症相似。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如果管腔狭窄太过,很有可能会引起心绞痛和心律失常等症状,也有可能引起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心肌梗死,可以伴见胸前区疼痛难忍,或放射性疼痛,出现面色紫暗等表现,预后不良者甚至会出现猝死。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直接后果便是脑部血管供血不足,相应地就会出现眩晕、头痛或者是昏厥等症状,如果脑动脉粥样硬化出现血栓或是破裂出血等突发情况,患者可能会表现为头痛、眩晕、意识突然丧失、肢体瘫痪、失语或者是偏盲等。上述表现都与我们中医提及的瘀血证候相近。临床上对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症,按照中医瘀血证的治法,使用活血化瘀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代研究证明,中医治疗瘀血证常用的活血化瘀类药物,在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管阻力,减缓心率,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增强人体纤维蛋白溶酶系统活性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正向作用,这种药物的使用,证明活血化瘀类药物在心血管病治疗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同时验证了中医理论中的瘀血证在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中有着一定的作用。除瘀血证所致的胸痹心痛,若人素体日久虚弱,阴阳失调,阳气不足则脏腑失于温煦,脏腑不得阳气温养,则阴精积聚,津液不化,水湿内停,聚而为痰:阴气不足则虚火内生脏腑,精液为虚火蒸腾,化而成痰。中医理论中,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关系密切,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若出现病理变化,则气虚,则血不行,概因其气化能力不足,不能推血运行,则为瘀血;血瘀则阻滞气道,气行为瘀血所阻,运行不畅则气滞。瘀血不除久则成痰,痰浊不去久则成瘀,痰瘀胶结不解,使血脉运行失常,导致心脑失养,形成心脑血管疾病。
因为历代医家对于心脑血管病的辨证分类各有区别,在现代应用中就会存在较多问题。虽然在临床上,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根据不同患者的病理表现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与治疗方案,但正因为中医流派诸多,家学驳杂,诸家诸派常用的描述方式与确诊依据各不相同,过去的家传型与师徒型口耳相传的传授方式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将研究结果与临床治疗结果及时共享交流,对于现代中医的发展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给中医的辨证论治制定一个普世标准是很有必要的。
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推动组织下,1980年部分专家在广泛总结了全国临床实践与历代医家常用辨证论治方法的基础上,订立了“冠心病中医辨证的标准”。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全面分析冠心病的临床表现,表明冠心痛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气虚血瘀。多数患者表现为气虚,进一步发展为阳虚或阳脱,部分患者表现为心气、心阳两虚。标实包括血瘀、痰湿和气滞。其中以血瘀和痰湿为常见。大多数的实践证明了这个辨证标准是正确的,它有利于统一中医辨证,并常被用于指导临床治疗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