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从脾论治高血压的进展

二、中医药从脾论治高血压的进展

近年来,中医中药在高血压的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高血压在中医属于“眩晕”“头痛”范畴。历代医家对于高血压的中医病机认识虽然各有不同,但大多从肝论治。《脾胃论》曰:“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在高血压治疗中,临床研究颇多的是镇肝熄风汤,此方是张锡纯注重脾胃气机升降、调理脾胃的代表性方药。张锡纯兼采李东垣、叶天士脾胃思想,《医学衷中参西录》提到“至哉坤元,资生万物”,强调人之脾胃为一身之坤,能资生一身;黄坤载曾说:“欲治肝者,原当升降脾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即有时少用理肝之药,亦不过为调理剂中辅佐之品。”阐明肝胆气机疏调有赖于脾胃升降正常。

邓铁涛先生认为,高血压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肝风等病症,受病脏腑以肝为主。肝为风木之脏,从高血压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在肝;但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伤心,心脾受损,一方面可因痰浊上扰,土壅木郁,肝失条达而成高血压;一方面脾阴不足,血失濡养,肺失肃降,肝气横逆而致高血压。辨证可分为4型并自拟5条验方。肝阳上亢型用石决牡蛎汤治之,肝肾阴虚型用莲椹汤治之,阴阳两虚用肝肾双补汤治之,若以肾阳虚为主用附桂十味汤,气虚痰湿型用赭决九味汤治之。

李立志教授在秉承传统以肝为中心治疗高血压的基础上,结合脾胃与肝之脏腑气血的特殊关系及现代高血压人群饮食结构、生活节奏等对脾胃功能的影响,主张以调理脾胃为切入点,以脾胃之气血阴阳偏盛偏衰及肝阳、痰浊、瘀血之形成为重点,对高血压进行辨证论治。总结以脾胃为中心的高血压论治五法。健脾疏肝法,治以疏肝理气、养血健脾,主方为四君子汤合逍遥散加减;健脾化湿法,治以健脾燥湿化痰,主方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养血法,治以健脾益胃、补气养血,主方为补中益气汤加减;健脾化瘀法,治以健脾养血、化瘀生新,主方用自拟健脾活血汤;健脾温肾法,治以健脾温肾、化气利水,主方为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加减,均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匡武等认为,高血压的血压波动与肝风扰动有关,而肝风或虚或实,离不开脾胃气血失和。因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风就是肝所用太过,如果阴血足以濡养,阴阳就会不失其偏,肝阳也就不足以化风,所以脾胃不失其和,运化正常,气血生化有源,调制有度,肝得以阴血濡养,不至于肝风四起,血压也不会因此频繁变换波动。平素主要用平胃散加减,以调和脾胃治疗血压波动大的患者。如合并有肝木郁滞,常合用四逆散,或兼以当归、白芍养血,或兼以枸杞子、桑寄生柔补肝肾,或兼以天麻、钩藤平抑肝阳。总之不离调和脾胃一法为宗,其他诸法为辅。总以恢复脾胃健运功能,使气血生成得常,肝血得濡养,调治变动的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