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高血压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临床上高血压的发病,在脾主要由脾虚所引起,《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具有运化水谷精微,并将其运输布散于周身的生理功能,脾胃功能受损,气虚无力运血致气虚血瘀,血阻气滞,停而为瘀,阻塞经脉,上扰清窍,则发为眩晕。同时,脾失健运,则水液运化和输布功能失常,导致全身的津液不足,肌体失于濡养,水液停聚,而致痰饮形成。《丹溪心法·头眩》言“无痰不作眩”,痰浊内蕴,阻滞气机,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浸淫脑窍而发为本病。
在高血压发病过程中,肝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脾二者之间存在“木克土”的关系;克制之中又存在相互为用,即肝木必得脾土供给血液濡养,方遂其条达之性,即所谓“土旺荣木”。若饮食不节,饥饱失宜,会导致脾阳不振,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水湿内停,土壅木郁,肝失条达而发病。而脾阴不足,阴血亏虚,不能濡养肝脏,可导致肝气横逆而致高血压。许多高血压患者平素脾气急躁,或者性情忧郁,常致肝气郁结,肝脾不和,久则致肝郁脾虚。此外,脾在志为思,少动多思,致气血郁滞,停而为瘀,阻塞经脉,上扰清窍,则发为眩晕。
(一)疏肝健脾法
本法主要针对肝郁脾虚型高血压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头晕、头痛,常遇烦劳郁怒而诱发加重,平素性格急躁易怒,夜寐不宁,腹胀,舌红苔黄,脉弦,右关脉弱或重按无力。方药以逍遥散加减。若肝火偏旺,症见口苦,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加薄荷、菊花、夏枯草清肝泻火;若肝气郁滞较甚,表现胸胁胀痛者,加香附、郁金、陈皮以理气解郁;若脾虚较重,症见疲乏无力,纳呆,便溏,右关脉较弱者,加用黄芪、党参补益脾气。
(二)健脾息风祛痰法
本法主要针对脾虚生风型高血压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头目眩晕,头重如蒙、或视物旋转,突然发作,甚作仆倒,或伴肢麻震颤,平素血压波动不稳,舌淡红或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方药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若肝风内动较甚,伴肢麻震颤者,加用地龙、僵蚕息风通络;若眩晕较甚,伴有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旋覆花、竹茹以降逆止呕;若痰湿郁久化热,痰热上犯清窍者,宜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
(三)温中健脾法
临床上有部分高血压患者,常有或者无明显头晕、头痛的症状,面色白,倦怠懒言,形寒肢冷,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嫩,或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迟。方药以理中汤温中健脾。若伴有肾阳亏虚,症见腰膝酸软,精神萎靡,尺脉细弱无力者,加用仙茅、淫羊藿、菟丝子温补肾阳。
(四)健脾升清法
本法主要针对脾气亏虚、清气不升型高血压患者。临床上常表现为头晕目眩,动则加剧,劳累即发,或头痛隐隐,时时昏晕,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唇甲不荣,食欲不振,纳少腹胀,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方药以补中益气汤治疗。若气虚卫外不固,表现眩晕兼见汗出者,当重用黄芪,加防风、浮小麦益气固表敛汗;若中阳不足,表现眩晕兼见腹中冷痛,喜温喜按等阳虚症状者,加桂枝、干姜温中散寒;若心神不宁,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柏子仁、朱砂等养心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