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

第二节 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

中药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其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称为“归经”,即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病的适用范围,即药效所在,包含了药物定性定位的概念,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它与脏腑经络生理特点,临床经验的积累,中医辨证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及药物自身的特性密不可分。

脾经的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本经脉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因此,脾主要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常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症状。

胃经的循行起于鼻(承泣穴),主要分布在身体的正面,从眼部下边的承泣穴开始向下走,一直到脚部的厉兑穴,贯穿全身。主治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齿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包括肠鸣腹胀,腹痛,腹水,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证。脾与胃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相互配合以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输布。

脾病,泛指脾脏各种病证。《黄帝内经》载有脾风、脾热、脾咳、脾疟、泄泻、脾胀、脾疸、脾痹、脾心痛、太阴呕吐、太阴腰痛等,后世亦有补充。脾司运化,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受水谷之精气以充养五脏及人体各部,为生化之源。脾病以腹满作胀、脘腹痛、食少便溏、身重乏力、肢冷、脱垂,以及便血、崩漏、紫癜等为主症,治以健脾利湿、补中益气、温阳运脾、升阳摄血等。脾病与脾胃经失调的症状有诸多重合,常见于心脑血管疾病。

人体生长壮老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调理脾胃防治心脑血管病,根据不同的疾病特点、病程阶段及病理情况,采取温、清、消、补、和等对应方法辨证施治,可明显提高疗效。正如岳美中所言“若医者治慢性病懂得培土一法,思过半矣”。脾为中土,为阳气左升之枢机。脾胃作为饮食水谷消化的场所,需要阳气温煦腐熟水谷,脾阳不足则不能运化水湿,湿聚成痰。《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五味以甘为主,其次为苦、辛,甘味入脾胃,能补益和中、缓和药性。根据病机特点,治脾方法也丰富多样。

健脾益气(补脾法)多用于脾气虚而症见倦怠懒言,不思饮食,食入胀满,乏力,肠鸣,下肢水肿,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者。常用药物包括黄芪、白术、人参、炙甘草等。脾虚生痰,指脾虚运化水湿功能减退,津液代谢失调,痰浊内生的病理变化。健脾可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使痰饮水湿消除。陈皮为健脾化痰代表药,橘红、半夏可燥湿化痰。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为湿所困,则运化失常,表现为大便稀溏,腹满腹胀,不思饮食,嗳腐吞酸等,其病机为湿邪困脾,故应健脾气祛湿邪。此法常与芳香化湿、温脾、利水渗湿等治法配合使用。常用药物除前已述及的白术、党参、茯苓之外,还有白扁豆、砂仁等,可健脾化湿。补脾止泻以莲子、芡实、薏苡仁为代表,而砂仁具有温脾止泻之效。温中祛寒(温脾法)可用于脾阳虚而症见面黄少华,四肢不温,腹痛喜按,食少纳呆,呕吐清水,水肿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者,代表药物有厚朴、干姜、豆蔻、木香等。健脾消食可治脾弱气虚,运化失司,纳呆便溏、消瘦乏力者,常用山楂、鸡内金等。小儿脾胃病以厌食、腹泻、腹痛、积滞以及疳气为主,运用健脾助运法治疗,包括健脾益气、消食导滞、理气消积、芳香醒脾、通下化积、温中暖胃等子法。健脾利水法主要用于脾虚水肿或泄泻等情况,常配伍应用茯苓、猪苓。此外,润脾法可用于脾阴虚而症见唇燥口干,喜饮,口淡无味,饮食减少,大便干结,舌红干,苔少或舌面光滑,脉细者,代表药火麻仁。醒脾法用于脾病之湿热中阻而症见食欲不振,腹胀呕吐,泛酸,口干,口苦,便溏秽臭,舌苔黄腻,脉滑数者,代表药枳壳。还有尚待挖掘的其他脾经药物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根据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对伴有脾病表现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选取从脾论治的中药进行调治,合理配伍脾胃经的药物。本节内容将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关键药物以功能为纲,重点介绍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脾相关的古代文献、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现代研究成果等,篇幅有限,不宥于此,对于部分方剂的选择及临床应用可参见后续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