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背景:自然发展和科技进步
(一)自然发展:人与自然的抗争
医学的发展是为了与自然抗争,古人从居住山洞到居住房屋,从茹毛饮血到烹饪美食,疾病一直如影随形,人类一点一点地尝试,积累经验,战胜一个又一个疾病,慢慢有了体系,形成了学科。脾脏象理论的产生也是必然的,消化疾病可以说最早被人类认识到,从饮食不洁导致的腹泻,受凉导致的腹痛到生病后食欲变差,脾胃疾病十分常见,脾脏象理论的出现便不难理解了。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腹不安”的记载,马王堆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更是记载了脾胃的经脉循行,《五十二病方》中针对脾胃疾病已经有了相应的治疗案例。这些都证明了人们很早就重视脾胃,开始保护脾胃,从脾胃养生,治疗脾胃相关的疾病,进而脾脏象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
(二)科技进步:天文地理与古代解剖
古代对天地的认知有很多种,但不管是“天圆地方”还是“浑天如鸡子,天地如弹丸”,天文和地理都是最早发展的科学学科之一,古人通过天文定四时节气,医学根据四时节气的特点总结出了好发的疾病,进而发展出五运六气学说,用以预测疾病的发生,指导疾病的治疗,古代地理将土地分为五方和九州,明确指出了各地不同的常见疾病与水土相关,脾胃运化水谷受地理地貌的影响最大,通过调理脾胃治疗很多地域的常见病,这种方法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也扩展了脾脏象理论的发展思路。
西医的迅猛发展得益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可见科技进步一直是医学进步重要的催化剂,最显著的方面就体现在解剖学对于脾脏形态和位置的认识上,在最开始《黄帝内经》与《难经》还是有很多对脏器形态的具体描写,如提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但是后来因为礼法伦理等各种因素,古代解剖发展相对停滞了,随后历经各个朝代,医家对脾脏形态和位置的认识缓慢,但大体也和现代医学的解剖形态位置有所相似。医学的进步是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如今随着思想的开放,脾脏象理论的发展成功依托了科技的发展,研究人员将很多观点在分子层面上予以探索和证实,使得脾脏象理论的发展走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