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心脑血管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更为丰富

二、对于心脑血管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更为丰富

与中医理论建立期相比,中医理论在发展期对于心脑血管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更为丰富,各位医家所编撰的典籍中的理论观点越来越具有特色,医案中记录的病理变化日益详尽,记载的病理表现也逐渐增多。如关于对胸痹心痛的认知,隋代巢元方所撰写的《诸病源候论》提出“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寒邪之气入于五脏六腑,概因脏器虚弱而发,上冲于胸中,胸中作痛,即为胸痹。就是指出胸痹的病因为脏器功能先自衰微,寒湿外邪趁虚而入。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心腹痛》认为,“寒气卒客于五脏六腑,则发卒心痛胸痹”,其认知与巢元方类似,都认为胸痹是五脏六腑虚衰,乃使寒湿之邪有机可乘。

随着医家通过对众多临床患者的治疗,对心系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仅“心痛”一病的分类就愈来愈细。其一,从邪犯脏腑经络分类,如诸脏心痛、诸经心痛等,清代喻嘉言的《尚论篇》和《医门法律》中所使用的就是这种分类方法。其二,从疼痛性质、发作患者表现的症状来分类,如卒心痛、久心痛、胸痹等,北宋时代的《太平圣惠方》采用的就是这种分类方式。其三,从病因病机来分类,如寒厥心痛、热厥心痛、虚乏心痛、瘀血心痛、停饮心痛等,元代刊录的《大德重校圣济总录》采用的就是这种分类方法。上述分类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其功用是一致的,为各位医家临床诊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可以说是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的。

在脑血管相关疾病的问题上,金、元时代,祖国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代之前,关于中风的原因以“内虚邪中”的观点为主流。到金元时代,许多医家则对中风的病因病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内在因素是中风症发作的重要原因。比如“金元四大家”中有多人提出了“内生风邪”的观点。如刘河间提出了“心火暴盛”的观点,认为中风乃因心火亢盛上冲于脑。李东垣提出“正气自虚”,指出素体虚弱或者久病体虚或者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虚,乃使中风发病。朱丹溪则提出中风是“湿痰生热”所致——体内痰湿等病理产物聚集,上犯清窍,以致中风。虽然三人的观点并不相同,但与宋代之前的外风入侵相比,三者都认为中风源起于机体自身的内在因素。同一时代的王履又提出了“真中风”“类中风”的论点,他在《医经溯洄集·中风辨》中说:“因于风者,其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为湿者,类中风而非真令风。”而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以内风立论的中风应是“类中风”。明代楼英在谈到舌强不语时说,“今风涎入其经络,故舌不转而不能言也”。吴昆《医方考》载“中风,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经络中有湿痰死血也”。《本草纲目》亦云“偏枯者,手足为邪气阻塞脉道而然”。叶天士谓中风偏枯为“有肝风内震入络”。可见宋代以后的医家普遍认同中风是人体内部的气血失调引起,是因为脏腑功能失常,而不是古代医家所认为的外邪所致。可以说这是中风的病因病机学说的一个重要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