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

第三节 从脾论治心力衰竭的实验研究

在中医学中,心力衰竭多归属于心痹、心胀、心水等范畴,在论述心咳、水肿、喘证、心悸等证中也可散见对心力衰竭的描述。心力衰竭从脾论治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心与脾在五行关系、经络归属方面息息相关。依据五行相生理论,心属火,脾属土,火生土,故心脾在五行上属于母子关系,心脾相互制约而平衡;经络归属方面,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相互交接,在经脉上络属、贯通。其次,心与脾在气血化生方面相互依存。目前普遍认为,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为气虚、血瘀、水停。一则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气虚,中焦不能受气取汁变化为赤,则心血化生不足,《素问·痹论》言“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二则脾虚时无力推动血液,血停留为瘀,如《灵枢·经脉》言“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三则气为水母,气之升降出入主宰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脾阳不足,三焦温化失常,水液气化不利,水液内积为水饮。同时由于脾虚,气、血、水3种病理状态还可相互转化,加重病情,如水饮内聚,脉道不利,则生瘀血;血不利则为水,瘀阻脉道,津液不布又聚而为水,从而不断加重心力衰竭发展。《景岳全书》曰:“脾为土脏,灌溉四傍,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再者,脾主肌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肌肉皆有赖于脾气运化水谷精微的滋润和濡养。故脾气健运,则肌肉丰盈而有活力,并发挥其收缩运动的功能。脾病,则肌肉萎缩不用。责之于心,则现心肌收缩无力,呈心力衰竭诸症。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病……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五脏生成》曰:“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太平圣惠方》曰:“脾胃者,水谷之精,化为气血,气血充盛,营卫流通,润养身形,荣于肌肉也。”《四圣心源》曰:“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

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心脏过度负荷—心肌代偿适应性肥厚—心肌超负荷的过程,与Frank-starling代偿机制、心室重构、神经内分泌及细胞因子的激活、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肌能量代谢等机制密切相关。从脾论治心力衰竭相关机制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几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