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理论渊源
2025年08月10日
二、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理论渊源
心脑血管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脏和脑部的表现,此类论治多集中于活血化瘀,通阳开痹,行气化痰,补益心气等方法上。常忽视了从脾胃论治。“善治病者,唯在调和脾胃”“治脾以安五脏”。脾胃学说在中医体系中举足轻重,从《黄帝内经》《难经》,至《伤寒杂病论》《脾胃论》,再至黄元御“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中医模型,无不彰示着脾胃的重要性。同时《黄帝内经》还将有无胃气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指标。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亦有据可依,归脾汤是心脾同治的经典代表方剂,在《济生方》中首次被用于治疗过度思虑、心脾劳累过度而引起的健忘,失眠,心慌等症。《四圣心源》中指出治疗神志类疾病应着重调理脾胃之气机。
张仲景治疗胸痹,“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其在用方上亦都体现了对中焦脾胃的重视。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第三中说:“心劳病者,补脾气以益之,脾旺则感于心矣。”明确提出了健脾治心之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脾失健运乃胸痹发生之本,故不论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期还是缓解期,皆可应用健脾和胃药,通过调理脾胃达到延长缓解期或减轻发作时脾胃功能失调症状,以绝痰瘀滋生之源。通过调理脾胃,以预防疾病发生及缓解病情。叶天士认为中风根于内虚,包括精血衰耗,阴阳并损及中土虚衰,并有“凡中风症有肢体缓纵不收者,皆属阳明气虚,当用人参为首药,而附子、黄芪、炙甘草之类佐之”论述。《太平圣惠方》用葛根散辛通,并配合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地黄、赤芍、川芎养血和血,治疗中风因气血不足而四肢无力者,还提出中风见脾虚痰阻者,应配合健脾化痰以通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