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脑血管病理论体系建立期的从脾论治思想

七、中医心脑血管病理论体系建立期的从脾论治思想

“从脾论治”也被称为“从脾辨治”,按照中医理论的含义来理解就是从脾脏(广义的脾脏)来辨治各种各样的疾病。在阐述这一概念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这个“脾”的具体含义,按照现阶段的中医理论,这个“脾”应该具有多种内涵。

其一,指脾脏与足太阴脾经循行所过之处[《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与脾相表里的胃腑与足阳明胃经循行所过之处[《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其二,指中焦。按照中医理论,中焦位于人体三焦中部,多指上腹部分,包括脾胃等,其主要功能为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灵枢·营卫生会》云:“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难经》亦持此说,如三十一难说:“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素问·六微旨大论》云:“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经脉别论》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楼度以为常也。”)。

其三,指元气。在中医理论中,元气是人体的原始之气。由于来源于先天,所以又称元气为先天之气。元气来源于先天,即在胚胎形成之时,禀受来自父母双方的肾中精气,可以说这是元气形成的先天基础。出生以后,通过饮食摄入后天水谷之气,推动全身气机循环,吸收水谷中的食物精气,以保持元气的充足。元气以三焦为通道,流布于全身,凡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所不至,其生理功能,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的生理活动。

其四,指土象。按照我国古代朴素的哲学理论,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这种观点起源于《尚书·洪范》(《尚书·洪范》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古人称“土爰稼穑”,是说土地的作用是供人类进行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这种特性被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土为万物之母”之说。按照中医理论思想,人体五脏合于五行,脾的功能之一为主运化,指脾具有消化、吸收并运送水谷精微物质营养全身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与土长养万物之性相同,是故脾为土脏。

总之,从脾论治之“脾”为功能之脾而非解剖形态之脾。因此,“从脾论治”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基于中医五脏相关理论,通过调治功能之脾而非形态之脾,解除病因,消除病理产物,平衡脏腑、气血、阴阳来治疗各脏疾病,而非局限于治疗脾胃病。

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期,对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来说,心脾相关理论的确立奠定了这一治则治法的理论基础。心脾相关理论发源于传统医学的根基之一《黄帝内经》。

首先在理论知识上,按照上文所提及的《尚书·洪范》中的内容,“火曰炎上”指的是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相应地引申出凡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黄帝内经》云:“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按照这种理论,心在五脏的五行属性中属火,而如上文所阐述,脾在五行属土。我国传统的充满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五行理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五行学说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相生、相克运动之中维持着动态的协调、平衡。五行理论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下面对这种关系简要地加以概括:其一,木生火。具象思维上可以理解为,火以木为燃烧的材料,木料随着火焰旺盛而燃尽之后,火也会因为失去燃料而熄灭。其二,土生金。按照现代地质学的研究,金属多蕴藏于土地岩层中,我们需要对原始土地进行冶炼后才能够获取一定纯度的金属。这在具象思维上可以理解为,肥沃的土地孕育出金属,掘开土地就能够获取金属。其三,金生水。金生水这一点在具象思维上可以从两个方向来理解,一是水在流动运行中容易遇到暗礁或者异物,从而堵塞,这种时候,水便需要使用坚硬的金属器物来进行开凿疏通,堵塞被疏通则水流运动归于顺畅,恢复其润下的状态;一则是金属类物品如果为烈火吞噬,会在升高的温度中逐步熔化,最终熔化为液体,如同古代工匠炼制金器、铁器所经历的生产过程。因此我们认为金可以生水。其四,水生木。这一点在具象思维上很好理解,无论是种植农作物,还是园艺培养,抑或是自然中的植物生长,都离不开水的灌养滋润,夏季雨水丰沛,水流灌溉植物,植物便能够欣欣向荣,枝繁叶茂。因此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水生木的含义。其五,火生土。具象思维上可以理解为,火焰点燃物体后,随着温度升高,物体逐渐化作灰烬,这种燃烧后的产物我们便称之为土。

中医理论中,心为火脏,脾为土脏;五行属性中,火生土,因此心脾两脏在五行上存在着母子相生的关系。脾胃其性为土,心其性为火,火为土之母,心为脾之母,若母病及子可因心脏之病理演变致使脾胃脏腑受到波及,出现心火犯胃或者心脾两虚的病理表现,若子病犯母,脾胃疾病变化影响心脏的生理功能,脾虚日久,很容易出现心血不足、血不养神之证。如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多梦且易于睡梦中突然惊醒等。这些如果未能得到及时调理,还有可能出现心阳衰微,反过来又不能温煦脾土,从而出现脾虚湿盛。除此之外,因为子盗母气而产生的心脾两虚的情况也十分常见。根据上述相关阐述,可以得出结论,心脾两脏在五行上的相生关系会使两者在病理上互相影响,符合中医理论中的相生理论。

心主血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五脏。《素向·灵兰秘典》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玉机真藏论》称其“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王冰注:包容五谷,是为仓廪之官;营养四傍,故无味出焉。根据王冰的注解可以说,包容五谷、营养四傍是对脾胃功能的精确概括与总结,通过寥寥数句就明确阐述了脾胃受纳腐熟水谷、化生水液精气,运化转输精微供养全身的生理功能。张仲景《伤寒论》云:“人受气于水谷以养神,水谷尽而神去,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依。”参详仲景行文含义,可以理解为人的生存与生活都要依赖水谷化生所产生的气血精微,水谷精微输布运化是生心神健旺的根本前提与先决条件,只有脾胃功能正常运行,才能保证水谷化生运输,滋养全身脏腑皮毛,如此则水谷相安,精神充沛健盛,身体脏器与精神状态都达到平衡稳定的状态,由此可以认为,脾胃健运、心神安泰乃人体健康之根本。《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这表明心脾两者之间,脾以精气化生的气血温养心脉,心以主血脉之能统帅五脏,二者之间有气血相济之关系。

《灵枢·经脉》云:“脾足太阴之脉,足太阴脉,起于足大指端,上行属脾,通行脾之血气,故曰脾足太阴脉者也。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覈骨后,覈,胡革反。人足大指本节后骨,名为覈骨也。上内踝前廉,十二经脉,皆行筋肉骨间;惟此足太阴经,上于内踝薄肉之处,脉得见者也。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内踝直上名为内,外踝直上为外,胫后腓肠名为腨。太阴从内踝上行八寸,当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行之。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股属脾络胃,膝内之股近膝名膝股,近阴处为阴股也。上鬲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鬲,注心中。”《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脾胃位于人体三焦之中,而心位于人体上部,属于三焦之上焦。西方医学的人体解剖结构显示,心脏与脾脏以膈为界,从解剖结构上看,两者之间没有实质联系,但根据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中的经脉循行关系,心脾二者通过脾胃之支脉、大络紧密联系,经气互通,由此可以认为,从经脉层面来说,二者之间有着经络功能上的互通有无之关系。

基于上述心脾两脏之间的关系阐述,二者分别在理论基础上存有母子相依,功能上存有气血互济,结构上存有经络相贯的生理关系,可以得出结论心脾两脏具有多方面、多角度的相关性。正因如此,心脾两脏在病理演化方面必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传统的中医学理论中,心者,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主神明,又主血脉,主神明之责出现异常,或是主血脉之责出现异常,必定会出现五脏功能异常,五脏血行不畅。脾脏为土脏,心为火脏,脾脏为心之子,母病及子,心病所致的病理变化影响脾胃,就会出现脾胃功能失常;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常也可能会出现子病犯母,子盗母气的情况,脾脏久虚会影响心脏功能,最终导致心脾两虚。若脾胃气血生化之责出现异常,则会出现供养全身的气血不足,其中心血不足,心失去精血润养,则会导致心悸怔忡、胸痹胸痛甚至中风偏瘫等诸多病症的生成发展。由此可见,心脾相关理论的形成是基于心脾两脏五行火土相依,气血阴阳互济,解剖经络相关的生理基础,而“从脾论治”心系疾病则是二者病理互制现状对于临床的有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