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从脾而论肥胖症

二、中医从脾而论肥胖症

《医宗必读·痰饮》云:“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脾虚失运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不分,则不能消化体内糟粕以及促使糟粕排出,使得饮食水谷壅滞中焦,聚而生浊生膏而发为肥胖。《景岳全书》云:“脾虚不能制湿,肾虚不能纳水……或以脾阴干燥而液化为胶,痰证中十居八九,是皆虚痰之不可攻者也。”脾失运化,则津液输布障碍,水湿痰饮内聚,形成体形肥胖,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中医在治疗肥胖时多从“脾胃”入手。联系现代医学,脾主运化包含了物质的代谢、细胞的更新、食物的消化与吸收,还包括免疫、内分泌等诸多环节。自噬体被形象地称为细胞的“清理站”和细胞物质与能量转化的“急救站”,在机体中的自我防御、自我调节、物质代谢及细胞更新等方面正是脾主运化的微观体现。中医运用健脾祛痰的方法可以间接激活自噬,被激活的自噬通过溶酶体降解途径清除体内产生的病理性代谢产物——痰浊,给予邪气以出路。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土形之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详细描述了“土形人”的皮肤表征、体型比例、肌肉分布特点,与现代的向心性肥胖相吻合。“脾主肌肉”理论最早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痿论》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脾之合肉也。”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记载:“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名医唐容川认为:“肉是人身之阴质,脾为太阴,主化水谷以生肌肉,‘肌’为肥肉,‘肉’为瘦肉,肥肉是气所生,瘦肉是血所生。”故脾主肌肉中“肌肉”的概念可理解为现代医学中的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的总称。肢体筋脉弛缓与形体肥胖都属于疾病表相,其根本病机在于脾虚不能运化及布散水谷精微,使得肢体肌肉无化生之源,而脾失健运同样会导致膏痰湿内生,则体形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