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教授升阳健脾,祛湿化浊法治不寐
患者,男,51岁,2008年5月17日初诊。
主 诉 多梦早醒2年。
现病史 患者缘于2年前因工作紧张,出现不寐,多梦早醒,平素喜甜食、冷饮,饮水多为冰白水,心烦,晨起少痰,痰黏,四肢沉重,容易疲劳,头昏蒙不清,胸闷,大便稀溏,每日3~4次,食油腻后口气较重,既往有痛风病史。舌质暗,苔白腻,脉沉滑。
诊 断 不寐。
辨 证 脾失健运,湿浊内停,扰动心神。
治 则 升阳健脾祛湿。
方 药 竹节参12g,藿梗10g(后下),苏梗10g(后下),厚朴花12g,半夏12g,炒苍术、白术各15g,炒杏仁10g,茯苓30g,荷叶12g,升麻8g,砂仁10g(后下),草蔻仁9g(后下),陈皮12g,车前草18g,炒枳实15g,六一散20g(包煎),益智仁10g(后下),生薏苡仁、炒薏苡仁各30g,玉米须30g。14剂,水煎服。
二 诊 药后头昏蒙减轻,时头脑清醒,睡眠质量较前改善。大便每日1~2次,四肢沉重亦减。服药已见效,上方去车前草加生山药12g,继服。
三 诊 患者已能入睡,诸症亦缓,继如法调理,3个月后患者不寐基本消除。
按 语
(1)脾失健运,内外湿合,湿邪扰心致不寐。患者不寐,从病史看,原有痛风病史,又平时喜甜食、饮冰白水,生冷肥甘,损伤脾胃,致脾失健运,内湿停聚,又因发病在夏秋之际,虑有外湿为患,从临床症状看,如四肢沉重,头昏蒙不清,便溏,口黏,苔腻,脉沉滑等,皆脾虚水湿内停之象。李东垣认为,“湿为阴病,利湿为阴药,治湿利小便,复益其阴而伤其阳,可损伤脾阳;脾虚湿盛,易伤阳气,脾阳升则水湿行;升清降浊,恢复脾胃功能,则水湿之邪尽除”。辨证为内外湿合,湿邪内扰心神而致不寐。故治以升阳健脾祛湿为法,方用藿朴夏苓汤合清震汤加减。以藿梗、苏梗、荷叶芳化湿浊;炒苍术、白术、草蔻仁健脾燥湿、化湿;厚朴花、半夏、炒枳实、砂仁、生薏苡仁、炒薏苡仁、陈皮健脾和胃降浊;升麻升阳胜湿;六一散清利湿热;炒杏仁降肺通调水道;茯苓、车前草、玉米须淡渗利湿;益智仁补肾助气化。全方芳化湿浊,升阳健脾,又结合燥湿、化湿、利湿之品,使内外之湿邪祛则头清神安,睡眠得到改善。
(2)健脾升阳,益气除湿治不寐。不寐之证,系心神被扰所致。因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之本脏虚,或心经受邪,或肝胆、脾胃、肺、肾四脏对心的影响,均可使心神被扰而出现不寐。故路志正教授治疗内伤不寐,多从五脏论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改变,由脾胃功能失常导致不寐的患者越来越多。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损伤脾胃,脾失健运,内湿停聚,外界湿邪易乘虚而入,与内湿相和为患,湿邪扰动心神可致不寐,即常说的“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不寐的特点是常伴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因病发为湿,内伤在脾,故可用升阳健脾除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