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从脾论治高脂血症

二、中医药从脾论治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中医无高脂血症病名,从其临床症状来看属于中医学的“湿阻”“眩晕”“中风”“胸痹”等范畴。因机体内脂质的生成与转化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脾失运化”是高脂血症发病的重要病机。因此治疗高脂血症当以健脾助运为要,正如《素问·奇病论》中论及“脾瘅”时所述“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即运用辛平芳香,健脾运化之品,祛除体内的陈腐秽浊之气,使脾运恢复,水谷之精能被吸收和分布,脏腑能被气血津液滋养。

根据临床辨证,分清虚实,并辅以益气养阴、清热解郁、化痰除湿、活血化瘀等法,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求标本同治。健脾化痰法:脾虚是高脂血症的病机基础,脾虚所生之痰浊是高脂血症产生的物质基础。基于此关键病机和物质基础,确定治疗高脂血症的基本原则为健脾化痰,也可应用本法调理痰湿体质,从“治未病”角度防治高脂血症。常用经典方剂为常用经典方有二陈汤、黄连解毒汤、血府逐瘀汤、参苓白术散、补阳还五汤等。理脾化湿法:脾的生理特性是喜燥恶湿,与其生理功能为运化水湿有关。脾气充足,其运化水液功能正常,则水精四布,脾不被痰饮水湿所困;若嗜食肥甘,则“脾生湿”,酿生痰浊;若外感湿邪侵袭人体,困于脾,则出现“湿困脾”。因此理脾化湿法适用于高脂血症患者中湿浊内蕴所致“湿困脾”。湿浊阻碍,其性黏腻,不能速清。因此用药宜轻疏灵动,不可壅滞,常用方剂为香砂六君子汤合二陈汤。疏肝健脾法:肝脾失调在高脂血症的发生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脂血症病机包含情志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嗜食肥甘厚味者和脑力劳动者多发生高脂血症。因过食肥甘厚味致痰浊内生,土壅木郁而致肝之疏泄升发失常,肝郁又可横克脾土;脑力劳动者则因用脑过度,多思多虑伤及脾胃,脾胃气机不畅,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得输布,聚湿生痰,酿成脂膏,发为本病。故高脂血症之肝脾失调可用理脾化湿之法。治以疏肝健脾,兼以化痰利浊,临床上多选醋柴胡、川芎、炒枳壳、郁金、陈皮、半夏等以疏肝健脾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