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2025年08月10日
第二节 从脾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AS)依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归属于中医“眩晕”“中风”“胸痹”“脉痹”等范畴,病因与外感六淫、年老体虚、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相关,病机复杂,现代医家将其概括为虚、瘀、痰、毒四证。《脾胃论》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AS的发生与中医“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具体表述如下:①气虚血瘀。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脾主运化水谷以长肌肉,五脏六腑皆赖其养。”若脾气旺盛,化生精微物质上输于心,“化赤”生血,输布全身,并约束血行脉中。反之,脾虚气血乏源,气虚推动无力,血虚脉络失养,导致瘀血停滞血脉。②痰浊血瘀。李中梓《医宗必读》记载:“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脾主运化精微和水湿,若饮食、七情、劳倦等因素损伤脾脏,“脾虚不运清浊,停滞津液而痰生”(《证治汇补》),痰浊日久,壅滞气机,血行不畅,形成瘀血。血水同源,血脉不行,“瘀血既久亦可化痰水”(《血证论》),痰浊、瘀血互为因果结于血脉,使病情缠绵难愈。③毒邪内结。现代医家认为,毒邪瘀阻络脉是AS后期的主要病理机制。《金匮要略心典》记载:“毒,邪气蕴结之谓也。”且“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痰郁化热,日久变生毒邪,毒伤血络,血溢脉外亦可化瘀成痰,形成恶性循环。总的来说,AS的病机究其本质为脾虚为本,化生痰浊、瘀血、毒邪等病理产物相互搏结于血脉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指出,AS与五脏相关性显示,AS发病与中医之“脾脏”功能失调关系密切,也为从脾论治AS提供了依据。
基于AS的中医基本病机,医家围绕“从脾论治”AS开展了丰富的实验研究,目前研究机制主要集中于炎症、凋亡、铁死亡、肠道菌群、线粒体能量代谢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