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阳虚证动物模型的指标评价
(一)宏观指标
参考《中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中医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学》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标准,结合文献对脾阳虚证动物模型的判断,脾阳虚模型的宏观评定标准为体重增加缓慢或下降;倦怠,神疲(眼睛无神,反应不灵敏),懒动,喜扎堆;粪便溏泻,肛门周围有污物,肛温下降;食量减少;背毛无光泽,有污物,拱背;游泳耐力下降等宏观表征。
如刘文俊等采用以下6个指标来评价脾阳虚证大鼠模型:①畏寒:特定时间段测定大鼠肛温,显著下降。②消瘦:体质量显著下降。③乏力:双前肢抓力明显变小。④食少:单个小鼠一日进食量和饮水量均明显下降。⑤皮毛枯槁:3人分别目测,一致认定。⑥便稀:粪便含水量升高。再如刘芳芳等在脾气虚证基础上加上反应迟钝、便溏、游泳耐力下降、被毛疏松等指标来判定是否制备了脾阳虚动物模型:拱背、皮毛无光泽1分;蜷缩1分;食欲下降1分;体质量减轻1分;游泳耐力下降1分;游泳耐力显著下降2分;便软1分;便溏2分;久泄不止、脱肛4分。评分越高,提示症状加剧。评分在5分以下者剔除,评分在5分以上者提示造模成功。
(二)微观指标
(1)在组织形态学方面:脾阳虚证大鼠的胃肠组织水肿伴炎性细胞浸润,腺体萎缩,排列散乱,回肠绒毛变短或消失、隐窝变浅;病理切片显示小肠腺体增生,黏膜上皮细胞渗出明显,黏膜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2)在细胞分子水平:血清D-木糖和肌酸磷酸激酶浓度是较为公认的脾虚证指标,在脾阳虚证大鼠模型中也发现两者活性显著降低。有学者通过代谢组学分析,发现与脾阳虚证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包括葡萄糖、丙氨酸、甘氨酸、乳酸、谷氨酰胺、苏氨酸、脂类、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磷脂酰胆碱、N-乙酰糖蛋白、不饱和脂肪酸等,推测脾阳虚证可能存在能量代谢、脂代谢和糖代谢的异常。汇总多项研究发现脾阳虚时存在胃泌素,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Ⅳ活性,腺苷酸转移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异质性胞核核糖核蛋白A2/B1等相关指标的显著下降;同时存在胃动素,缩胆囊素,丙二醛,8-羟基-2’-脱氧鸟苷,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a-1等相关指标的显著上升。
(三)方剂反证
在实验中,常用方剂反证的方式来验证动物模型是否成功。最常用于脾阳虚证模型验证的方剂多为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的加减化裁,如大建中汤、芪术建中汤、实脾饮等。根据脾阳虚证模型造模方式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反证,如理中汤方中干姜温胃散寒,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补脾和中,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证,是脾阳虚动物模型常用的反证方剂;而附子理中汤的适用证中,除了脾阳虚还有肾阳虚的表现,若在一个单独脾阳虚证的动物模型汇总应用附子理中汤,可很难判定所制备模型是典型的脾阳虚证模型还是脾肾阳虚证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