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从脾而论血脂异常

二、中医从脾而论血脂异常

“膏粱”之变多责于脾失健运:其一,脾不能够将蓄积于体内水谷精微(各种能量代谢底物)完全转化吸收则膏脂(形成高血糖、高血脂等)可现;其二,水谷所化生精微和体内水湿因“脾运失司”而不得布散,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聚湿生痰,阻碍气血久则血瘀,脉道内粥样斑块即为上述痰瘀搏结而成,此为因痰致瘀;水液代谢正常有赖于气血运行通畅,否则水湿亦可生成痰浊,此为因瘀致痰。痰瘀互为因果,终而出现痰瘀互结脉内,此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基础。

血脂异常在中医古籍中无明确定义,但自《黄帝内经》便出现相关叙述,体脂量高的胖人被载为“肥人”“膏人”。中医认为,人体膏脂属于正常津液的一部分,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明确阐述了膏脂的生成及其作用。张景岳也说:“膏,脂膏也。津液和合为膏,以填补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说明膏脂随血而循脉上下,敷布全身以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血脂与津液皆为水谷所化,随着津液一同输布全身,既为后天水谷化生之精微之物,便需依赖脾之运化、肾之气化、肝之疏泄、肺之宣发布散与心气的推动来实现其生理功能,这一系列以脾之化为开端。就精微物质化生的场所而言,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主要在胃和小肠中进行,与肝、胆均有关,但必须依靠脾气的推动、激发作用。这个过程中若脾化失常,则导致水谷不能被完成纳化为精微,已化生之浊邪亦不能进一步被化除,最终余浊邪内积,“津液稠黏,血为之浊”。

前之言为不化,而脾主运化,“运”亦为重。脾主升清的生理特性是脾转输精微物质的基础,即脾通过“升清”达到布散精微物质的作用,若脾虚失运则精微不布,精化为浊,产生膏脂转输障碍。“脾主运”还包括将浊毒物质及时输送出体外的过程。饮食物中不能被人体利用的物质,或者于人体有害的痰、浊、毒性物质最终以各种形式排出体外,其中固态物质和部分水液通过大肠由魄门排出体外,大部分废液变成尿液,在肾气的开合作用下由膀胱排出体外,这一过程离不开脾主升清和胃主降浊的气机调节作用,若脾胃失去推陈致新的功能,亦会引起浊毒壅滞于血脉。“浊滞血脉”为血脂异常发病的核心病理基础。临床上血脂异常患者多见体型肥胖、肌肉松弛、倦怠乏力、胸脘痞闷、舌苔厚腻等症状,这些症状也同样存在于脾气虚痰浊内生的患者,可见血脂异常与脾虚痰浊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