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脾论治失眠

三、从脾论治失眠

早在《黄帝内经》已有关于从脾论治失眠的阐述。《灵枢·本神》曰:“脾藏营,营舍意。”脾主运化,化生营气,以营养意,若脾运化失司,化生无权,意不入舍,则致不寐。《灵枢·邪客》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暝,不卧出者……治以半夏秫米汤一剂。”后世诸多医家从脾论治失眠,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曰:“夫食过于饱,则脾不能磨消,睡卧不安,令气急烦闷。”金元时期,李东垣指出:“百病皆由脾胃生。”对我们现在从脾论治失眠仍有指导意义。张从正有情志伤脾致不寐之说,《儒门事亲》云:“思气所至,为不眠。”认为思虑太过伤脾之不寐可用情志相胜法,“以污蔑欺罔之言触之”。张仲景在《景岳全书》认为“无邪而不寐者”,治“皆宜以养营气为主”“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他认为因为思虑劳倦伤脾导致的失眠,可予补中益气汤治疗。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不寐》则曰:“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归芍六君子汤或益气安神汤。”

(一)健脾益气法

适用于脾气虚弱的失眠,具体临床表现为思虑纷纭,迟寐或不寐,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纳呆便溏,全身无力,舌质淡苔薄,脉细缓等。当以健脾补气,选四君子汤加减。方中以人参为君,大补元气;以白术为臣,健脾燥湿;佐以茯苓渗湿健脾;使以炙甘草,甘温调中。若兼阳虚者,则加干姜、附子以温中驱寒。

(二)运脾化湿法

适用于脾失运化,湿邪中阻的失眠。临床表现为寐而不实,头目昏沉,脘痞腹胀,恶心欲呕,纳呆便溏,身体困重,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腻,脉虚缓等。治以运脾化湿,和中安神,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白术、茯苓健脾渗湿为君。山药、莲子加强健脾补气之功,白扁豆、薏苡仁健脾渗湿为臣。砂仁醒脾化湿,桔梗载药上行为佐。甘草健脾调中为使。若兼里寒者,加干姜、肉桂温中祛寒;若久郁热生者,可予龙胆草、泽泻等清热利湿。此外,由于湿性黏滞,气不行则湿不化,故此类患者病情缠绵反复,正所谓久病入络,故容易形成瘀血,因此方中可适当加入活血之药,如川芎、丹参、当归等。

(三)清热化痰法

适用于痰湿内生,郁久化热的失眠。临床表现为夜寐不宁,呕恶频作,头重目眩,心烦口苦,便黏难解,舌红苔腻,脉滑数等。当清热化痰安神,予以黄连温胆汤加减。半夏燥湿化痰,和中消痞为君,使痰随气降,黄连、竹茹清热化痰为臣,陈皮化痰理气,竹茹、黄连清热化痰燥湿,枳实消积化痰,茯苓健脾化痰,龙骨、磁石镇惊安神。若饮食停滞,加炒山楂、枳实等以行气消食。

(四)调和肝脾法

适用于肝郁犯脾的失眠。临床表现为夜寐烦躁,梦扰纷纭,耳鸣口苦,大便干结,食少纳呆,舌红苔黄,脉弦虚数。予以调肝补脾,清热安神,选择丹栀逍遥散加减。方中以逍遥散疏肝理脾,丹皮清热祛瘀,栀子清热解毒。若伤及肾阴,阴亏火旺者,则予山茱萸、金樱子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