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从脾而论高血压

二、中医从脾而论高血压

基于中医头痛、眩晕等“肝肾亏虚,肝阳上亢”病机理论,多从肝论治高血压,但五脏一体观提示了其他脏腑对于疾病的协同作用。《脾胃论》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脏居中土之位,为气机升降枢纽,无脾提供精微物质滋润濡养其他四脏,人体气血运行会出现问题。脾胃健运,肝肾等脏腑才能和顺协调、功能畅达。而嗜酒肥甘、饥饱劳倦等会损伤脾胃致使健运失司,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浊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发眩晕。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脾为肺母,肺为脾子,肺金克肝木,肝木克脾土。脾母敦实,肺子不病,则制克肝木,而使肝木不亢,肝木不亢则脾土亦不被其制约太过。母病常及子。脾土亏虚,常致肺金不足,金行亏虚,则肝木无所制,阳亢化风,从而导致血压波动频繁,头晕、头痛反复发作。肝行亢盛,倍乘脾土,而致脾病加重;肝行亢盛,又可反侮肺金,而使肺病加重。故脾脏不复,肺金不实,则肝木无制,病必不愈。临床发现,不少高血压患者均存在脾胃功能不足,土虚则木陷,木陷则疏泄失司,湿邪留恋燥土,化为痰浊。许多高血压患者平素脾气急躁,或性情忧郁,常致肝气郁结,肝脾不和,久则致肝郁脾虚。肝与胆相表里,五行同属木,《医原·望病须察神气论》曰:“凡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胆汁渍入肠内,利传渣滓。”胆汁源于肝,贮藏于胆,排泄进入小肠,以助饮食物消化吸收,若肝胆功能失常,胆汁分泌排泄障碍则影响脾胃的运化。肝胆与脾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循环往复愈加严重。

《医学求是》曰:“中气为升降之源,脾胃为升降之枢轴。”脾有升阳之功,胃有降浊之效,脾升胃降是血压平稳重要基础。李仲守认为,高血压病机“变动在肝,根源在肾,关键在脾”。《丹溪心法》曰:“头痛多主于痰。”“头眩,痰……无痰则不作眩。”现代研究中高血压的病机主要可分为痰湿中阻、热毒炽盛、瘀血阻滞、痰瘀阻络、阴虚阳亢、肝火亢盛、阴阳两虚等,可见,“痰”在高血压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痰形成原因较多,如外感六邪、食卧不当、七情劳伤等,究其本质与五脏功能失调有关,其中又属脾与痰的关系较为密切。《诸病源候论》曰:“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为痰饮也。”《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入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主运化,既可以将食物化生为水谷精微输至全身,又可以吸收输布津液,调节全身水液代谢。若嗜食肥厚醇酒导致形盛气虚,加之劳逸失衡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累及脾胃运化失调,痰浊血瘀滋生,堵塞脉道,郁久生热,痰热上扰则发眩晕;或气机不畅而水饮内停,痰随气生,上扰脑窍,脑失清明则发为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