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越加完善与多样
心脑血管病的辨证分型统一化被广泛用于临床指导与研究工作中,相应的治疗方法却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时因地而异,众多当代名医所采用的治法治则也并不相同,但大致上是古代医家的治则治法的延续与发展。因此可以将其大致归纳为以下六类。
第一类为温通法。
温通法指的是使用温经通络、散寒化痰等药物,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以治疗寒证的一种治法。当代名医中常用温通法的代表有郭士魁与颜德馨等。郭士魁(1915—1981),曾在仁和堂、太和堂药店学徒,后随名中医赵树屏学习。其医学专著存有《活血化瘀文献选辑》《杂病证治》。郭老在临床治疗胸痹心痛时,认为寒邪对于疾病的影响最重,患者容易在寒冷的冬季或者突然降温的环境下发病。针对患者受寒邪侵袭发病这一特点,郭老认为寒凝于血脉,致血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患者胸痹心痛的关键之处。针对这种病理表现,郭老对这种寒邪原因所致发病的患者最常开具的方剂以芳香温通的中药为主,以发挥其温经散寒、通脉止痛的作用,温煦阳气,使寒邪疏散,从而降低患者的痛苦。郭老的常用药为细辛、荜茇、高良姜等。芳香温通药物的使用,为临床运用中药速效缓解心绞痛开辟了新的途径。郭老根据临床诊疗经验研制出的“冠心2号(红花、赤芍、丹参、降香、川芎)”,能够理气活血、芳香温通,因其临床疗效甚佳,现在成为治疗冠心病的经典方剂,在临床作为基础方,随证加减。
颜德馨(1920—2017),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长期从事疑难病证的研究,学术上推崇气血学说,诊治疑难病证以“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为纲,根据疑难病证缠绵难愈、证候复杂等特点,倡立“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的理论,并提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是疑难病证的主要治则,创立“衡法”观点,为诊治疑难病证建立了一套理论和治疗方法。颜老著有《餐芝轩医集》《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医方囊秘》《气血与长寿》《中国历代中医抗衰老秘要》《颜德馨医艺荟萃》《颜德馨诊治疑难病秘集》《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颜德馨卷》《衰老合瘀血》等。
颜老在治疗冠心病时认为人体血液循环的根本动力在于人体之气推动血液运行,阳气充足则气血通畅,温煦阳气可以散瘀化结,行血驱饮,所以颜老在治疗胸痹心痛时,多用、善用附子,以附子大热之性温阳兼以通达。对于当代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常用手段——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易出现再狭窄的情况,颜老也有自己的一套观点。颜老认为再狭窄之因,为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心阳不振,不足以制阴邪,以致阴邪上乘,诸多病理产物随之互结,胸阳痹阻,阳气不通,不通则痛。明确指出阳虚阴盛,以致血瘀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发病的病机,因此颜老在治疗这一病症时所采用的正是温通之法。
第二类为活血化瘀法。
活血化瘀法指的是使用具有消散作用的,或能攻逐体内瘀血的药物治疗瘀血病证的方法。当代名医中常用活血化瘀法的代表有郭士魁与陈可冀等。郭老在临床治疗胸痹心痛时,认为瘀血的存在是胸痹心痛的重要原因。郭老认为在胸痹心痛急性发作期,标实为主、为急,本虚为次、为慢。在胸痹心痛发病过程中,气滞寒凝、痰浊瘀血可能出现并存的情况,但气滞寒凝痰浊,气机阻滞,寒湿阻络,痰浊停聚,素体虚弱,气机无力等种种因素皆可以导致机体内血行不畅,从而使瘀血的症状加重,经脉闭阻。正因为如此,郭老认为使用活血化瘀法来治疗胸痹心痛是很有必要的,郭老在临床用药时常大量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如红花、桃仁、丹参、川芎等,活血祛瘀,行血止痛,用以减轻患者疼痛。
陈可冀院士曾受名老中医赵锡武、郭士魁及黄宛教授指导,因此可以说陈院士的临床用药、辨证治疗继承并发扬了郭老的学术思想,陈院士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及老年医学研究,除整理发扬名老中医治疗心血管病之经验,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等专著10部,同时还进行了大量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研究,为国内最早从事中医脉象的客观检测研究者之一,在对高血压治疗、脂质代谢与心血管病关系的研究中颇有建树。在临床中,陈院士擅长以活血化瘀法治疗胸痹心痛。陈院士认为,西医发现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出现诸如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动脉内膜增厚,脂质沉积,血管狭窄等病理改变,如果用中医学理论来解释,可以归入血瘀,即血液运行不畅,郁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呈凝滞状态。而结合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普遍出现的胸前区疼痛、舌质紫暗、散见瘀斑瘀点的疾病表现,陈老认为冠心病、心绞痛,亦即中医所指的胸痹心痛,其主要中医病机为“血脉瘀滞”,所以使用活血化瘀法作为冠心病的基本治法。
陈院士在临床诊疗时对于气血相关、病邪相兼及脏腑气机极为关注,以活血化瘀治法为基础之余,对益气理中、温阳化痰的治法也加以应用。陈院士认为冠心病患者体内痰湿偏重,内源性脂质代谢障碍,虽形体未必肥胖,但是多并发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概因痰湿瘀阻于脉络之间,导致气机运行不畅,血液瘀阻不行,痰瘀互结致心脉闭阻,此为胸痹心痛发作病机,所以陈院士临床用药经常使用祛痰浊利水湿药与活血化瘀药并用。
第三类为祛痰法。
祛痰法指的是祛除痰邪的方法。此法分化痰、涤痰、消痰三类。根据痰邪产生原因采用不同治法,或温化,或荡涤,或消除生痰病因。当代名医中常用祛痰法的代表有路志正、张伯礼等。路老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路老的学术思想核心是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人以胃气为本,故路老治病注重调理脾胃,重在升降相宜,而顾其润燥,升脾阳,降胃气。
路志正治疗胸痹心痛时,依据自身学术思想,善于调理脾胃,注重以宣、化、渗三法治之。所谓的宣即是开宣上焦,化即是芳化中焦,渗即是渗利下焦,其功用为调理三焦气机,使气机开合正常,则体内之邪自有出路,三焦同治,则见效快,疗效强。路老常用药对为茯苓、半夏,两者同用健脾渗湿,燥湿化痰;杏仁、薏苡仁,二者同用可使肺脾各安其职,宣发肃降各行其道,则水湿之邪无以生。
张伯礼院士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张院士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于20世纪80年代开展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开拓了舌象色度学和舌底诊研究方向。后续又开展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创建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途径和关键技术,推动了中药种植与产业化的进程。张院士临床也长于治疗胸痹心痛等疾患,提出“痰瘀互生,病重之源”的观点。张院士认为痰瘀同源,痰浊化生,停聚体内可能会直接壅塞血脉而致痰瘀兼夹,后续补充提出痰瘀互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病理过程,痰瘀于脉络内壅积黏结,久则酿生浊毒,浊毒随人体气机升降,因而遍行四肢脉络,乃至结滞络脉为害。因瘀痰互生,久病不治,乃至素体虚弱,最易导致热化伤阴。张院士临床之时强调治疗因痰瘀互结所致的胸痹心痛用药不可过于温热,是故不可以参类、当归进补,以防其性质更甚;浊毒为阴邪,其性质黏腻,遇寒易凝聚难解,不可以黄芩、黄连泄泻,以防其纠结更甚,所以张院士提出的治浊之法,宜施芳化,佐以清解,临床常用药对为藿香、佩兰,茵陈蒿、苍术,芳香化湿,配伍降香、五灵脂、延胡索、丹参等益气活血。
第四类为益气养阴法。
益气养阴法指的是补气与补阴。益气的意思就是提升脏腑的功能,养阴就是滋补身体的精血津液。当代名医中常用益气养阴法的代表有林钟香、许心如、罗铨等。
林钟香擅长以中医药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提出“益气养阴为主治疗胸痹”等学术观点,治疗上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推崇“治病必求其本”的学术思想。林老主张“心病从虚论治”,胸痹心痛之病多因素体虚弱,气阴两虚,以致发病,正是其治病必求其本思想的具体表现。同时林老在补虚治本的基础惯常添加祛风药,以使“祛风不致太过,养血不致呆滞”,避免因为补益过多,导致病理产物纠结不去,缠绵难愈。林老根据其学术思想创立益气养阴方舒心饮、益气养阴外加祛风药的舒心祛风汤、复律宁颗粒等中药制剂,现阶段已经广泛使用于临床。但林老,并不是所有胸痹心痛都一味以益气养阴之法治之,林老认为,若在临床辨证中发现患者出现刺痛难忍,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等明显的血瘀症状表现时,应当先以活血化瘀治其标,当急性症状有效缓解后,再以益气养阴药治疗以固其本源。
许心如为当代著名的心血管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其母亲出身中医世家,她的外曾祖父为江苏省当地中医。其舅舅跟随外祖父学习中医后独立行医,他们二人均为当时江南一带的名医。许老可谓家学渊源。许老认为胸痹心痛具有本虚标实的特点,与中医理论中的气血辨证之法相结合,较早提出了治疗胸痹心痛应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的治疗思路。许老法从王清任提出的“补血必须补气”“血虚之痛,必须用补血之味”“于补血之中行逐瘀之法则气血不耗瘀血尽消矣”“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以及“新血不生,瘀血不化”,以此为治则。其所惯用的三参通脉立法即包含此意,用益气养阴、补血活血化瘀并用的法则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明显疗效,并成功研制三参通脉合剂。
罗铨以益气扶正、调理气血、化瘀通脉为基本治则,常用生脉散、十味温胆汤、补阳还五汤等古方化裁,但多有个人创新,根据自身临床经验,制定处方,生产制剂强心胶囊、灵芝益寿丸、降糖丸等多味中成药。在治疗胸痹心痛类疾病中,罗老深有所得。其诊治胸痹心痛时重视体质,根据临床经验,认为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递增。究其根本,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功能减退,所以患病者常见素体阴虚,久则阴损气伤,或为气虚日久,郁结伤阴,或脾肾亏虚造成气阴两虚的证候,气虚则无以行血,阴虚则脉络不利,均可使血行不畅,气阴两虚,瘀毒缠绵不去,瘀阻心脉,发为胸痹心痛,所以罗老在治疗上主张益气养阴,以治疗气阴两虚之症,其常用药为丹参、川芎、麦门冬、酸枣仁等。
第五类为固本培元法。
固本培元法指的是用调补先天之肾和后天之脾的药物来巩固和恢复元气的方法。其重在调理脾肾,概因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当代名医中常用固本培元法的代表有赵锡武、张云鹏等。
赵锡武(1902—1980),在中医理论上有很深的造诣,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所体现的仲景学术思想有独到见解。赵老在医疗实践中严格遵循祖国医学理论体系辨证治病。在治疗上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强调整体观念,并积极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赵老认为,心为火脏,肾为水脏,心肾水火既济,互相制约,互相为用,若肾精亏虚以致肾不能还精于心,心的正常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继而出现胸痹心痛的病理表现;若肾精亏虚不能还精于肝,肝失于精液柔顺,就会导致筋膜憔悴,脉管渐硬,乃至血脉瘀阻,发为胸痹心痛,所以赵老以补肾养筋法作为临床治疗胸痹的根本法则。
张云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的全国名老中医药学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张老擅治疑难杂症,临床辨病思路是全局着眼、调理脏腑、分清虚实、标本兼顾、综合施治。其临床常用虫类药及补肾温阳药,同时善用攻下法清热解毒,以救危急。张老认为,心脏为发病的场所,肾虚为发病的基础。就经络关系而言,心属手少阴,肾属足少阴,两者同为少阴经脉,彼此是联系的。从生理关系上来看,肾为先天之本,为真阴真阳之所在,肾阳式微,则命门火衰,与多种病理产物的出现息息相关。从临床症状表现而言,患者多有腰痛脚软、乏力头晕、发白或早脱、尺脉细弱等肾虚的症状。从治疗效果而言,补肾药物可以提高疗效。因此,张老主张肾虚是发病的基础,补肾为治本大法,在一定意义上,补肾即是养心。为此张老认为,临床用药活血应与益气并重,补中寓通,通中寓补,通补兼施,相辅相成,才能气助血行,瘀去脉利。
第六类为理气法。
理气法指的是用具有舒畅气机、调理脏腑作用的方药治疗气机阻滞或逆乱病证的治法。当代名医中常用理气法的代表有印会河、颜正华等。
印会河(1923—2012),幼承家学,其父印秉忠为我国南方名医,清代名医、江南孟河学派创始人费伯雄的第三代传人。印老强调“继承不泥古,发展要创新”。在临床上倡导“抓主症”的辨证思路,并将外感病、温热病重新科学地加以分类,完善了热病的辨治体系。他还主张西医的辨病和中医的辨证相结合,取长补短,提倡中医现代化。印老认为,胸痹是指“胸痹而痛”的疾患,与《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的“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属于名异实同,故对胸痹的治疗习以旋覆花汤为主方,配瓜蒌薤白半夏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理气开胸祛痹,或加丹参、川芎、丝瓜络、橘络活血通络。旋覆花汤中的“新绛”已不存在,印教授主张以红花和茜草取而代之。至于原文中的葱白,叶天士曾改用葱叶(即葱之青管),印教授则兼收并蓄,认为葱叶之温性不如葱白,故主张寒象明显者仍用葱白,热象明显者就改用葱叶。
颜正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颜老临证治疗胸痹心痛,善用仲景的经方瓜蒌薤白系列汤方加减。此方是张仲景治疗胸痹心痛病症的基本方,颜老认为薤白温阳散结行气导滞,瓜蒌清肺化痰宽畅胸膈,两药合用有温阳化气、活血化痰通络之效,乃用于治疗胸痹心痛,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表现随证加减,疗效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