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防控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治未病
人体生理功能随年龄和病史增加而不断衰退,故而衰老后更易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现代医学认为衰老是在多因素协同作用下,生物体对压力、损伤及疾病的抵抗能力逐渐下降的一种复杂生理病理过程,表现为皮肤皱褶、头发花白、行动迟缓、相关激素分泌减少、记忆功能减退以及多种脏器的退行性变化等。从中医以表知里、以象测脏原则及脾胃后天之本的理论来看,衰老与脾脏密切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坠”说明衰老与脾胃有直接关系,如李东垣所言“内伤脾胃,必暗伤人寿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气血是构成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与人体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素问·生气通天论》谓:“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长有天命。”强调气血充足流畅是人体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而气血之所由生,一靠先天之精的激发和化生,二靠后天之精的滋养和补充。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发源于肾脏,而后天之精则源于脾运化之水谷精微。《素问·太阴阳明论》有“脾者,土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又有《素问·太阴阳明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即脾胃功能受损衰退则化源不足而致早衰。气血虚衰和滞缓又易引起血脉瘀滞。《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曰:“是以老年之人,能饮食而脾胃健者,尚能筋骨坚强,气血犹盛。”强调脾之健运能延缓衰老。现代研究表明,脾虚可致老年味觉下降,吞咽能力减退,食道黏膜萎缩,蠕动减弱,唾液淀粉酶,胃蛋白酶及胰蛋白酶分泌不足,木糖排泄率和血清胡萝卜素含量下降,胃肠消化吸收功能降低,从而影响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
《慎斋遗书》有言:“脾胃一伤,四脏皆无生气。”脾胃枢纽以阴升阳降,运行五脏之气,使五脏气机升降正常,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脾气健旺则四时主脏脏气充足,不易受邪气侵袭,即“四时脾旺不受邪”。《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若脾虚不运痰瘀内阻,气血运行不畅,则他脏得不到足够滋养而功能减退。从而出现气生成不足,气机升降失常,进而导致津血代谢失常,津不得化而成痰,血不得行而成瘀,六腑浊气留而成积,由此互为因果循环往复则愈加严重。因此,明代张介宾云:“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临床上治疗其他四脏疾病往往需与调脾紧密结合,如心脾气血两虚证,治当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方以归脾汤加减;肝脾不调证,治当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方以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加减;痰湿壅肺证,其本质在于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当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以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治之;肺气虚,常以参苓白术散“补土生金”而善后;在水肿阴水辨治中,因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土不制水所致的脾阳虚衰证,应健脾温阳利水,方以实脾饮加减。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首次提出了“治未病”思想。又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瘥后防复,调护脾胃功能正常使脾气健运,胃纳正常,既可收缓衰延年之功,又能够祛病复健防止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具体补益脾胃的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