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冠心病的现实意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指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在动脉内膜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称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些斑块渐渐增多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近现代医家根据其临床表现,认为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真心痛”的范畴。从广义上看,凡是出现胸闷胸痛,气短喘息者均属于胸痹证。冠心病属于胸痹证中的主要疾病,胸痹证包含冠心病,其他诸如颈椎病引起的心前区不适,焦虑症或忧郁症引起的胸闷甚至心前区疼痛,肺梗死引起的胸痛等也属于胸痹证。
冠心病发病在心,其病机以心得脏气失调为主,冠心病的病理改变为气虚、气滞、痰浊、血瘀四个方面,其病机重点为水谷精微的输布,因此脾胃之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心与脾胃的关系,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说明心与脾胃在生理与病理上相互影响。《灵枢·厥病篇》中说:“胃心痛,取之大都、太白。”大都、太白属于足太阴脾经的腧穴,通过针刺脾经腧穴,可以调节脾胃经气,从而治疗心痛病。医圣张仲景开创从脾论治胸痹的先河,《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曰:“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提出治疗胸痹当先分辨虚实,实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助阳驱寒、行气泄浊;虚者用人参汤补气通阳、健脾养心。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心劳病者,补脾气以益之,脾旺则感于心矣。”明确指出从脾论治心病。现代医家继承、发展从脾论治冠心病的理论,张会永等依据《黄帝内经》中脾病“脉道不利”之说。分别阐述“脉道”“脉道不利”“脾病”的含义,探讨脾与脉道的联系。《黄帝内经》中记载的脉道,即血脉,强调脉的形体,特指运行气血的管道,如气血运行不畅则会出现“脉道不利”的病理表现。脾运化水谷的必经途径为脉道,脉道须脾的滋养维持贯通。“脾病”可以概括为脾虚或脾实,均可导致“脉道不利”。冠心痛的中医病机为心脉痹阻,为“脉道不利”的特殊表现,其发病与脾运化失常密切相关。因此以《黄帝内经》脾病“脉道不利”理论,可以指导冠心病的治疗,为“从脾论治”冠心痛提供理论依据。刘悦等对《黄帝内经》“心受气于脾”提出了心病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在脾,而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痰浊血瘀”是“心脉阻滞”的关键因素。以中医药“治未病”理念为启示,将动脉粥样硬化研究重心前移,探讨脾失健运,痰浊血瘀对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理变化的影响机制,阐述中医“脾失健运”与“心脉阻滞”的关系。为中医“从脾论治”冠心病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