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的生理功能
按照中医学的相关理论,心脑在生理、病理上都有着共同的基础,正因如此,两者在生理功能上也具有某方面的一致性。
首先阐述下心的生理功能,《灵枢·邪客篇第七十一》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这是明确提出了心脏与全身脏腑的关系——心主理五脏六腑。《素问·痿论》则明确指出:“心主身之血脉。”中医理论中的血脉是指血液和脉管以及血液在脉管中的运行。这一系统的生理功能,由心脏主持,是全身血液循环的原动力。《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五脏生成》又云:“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诸血者,皆属于心。”等。上述这些原文都提及了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与血脉相关,能够统领一身之血脉,濡养脏腑,维持人体日常的生理活动,人体的血脉充盈与否,神色康健与否都可以通过面色显示。
《难经》对于心的生理功能也有所涉及,《难经·四十二难》云:“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心脏重量约为十二两,心中有七孔,正与俗语中的“心有七窍”相符合。这既阐述了中医理论体系在建立时期对于心的解剖形态的认知,又明确指出了心的生理功能为藏神,与精神、神志具备一定的相关性。
关于脑部的生理功能,《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十二经脉之中,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与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交会于头。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心、肝、脾、肺、肾的经脉均会于耳中,上络左角;肾经结于枕骨;肝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六腑之胃脉会于耳中,上绕左角;大肠筋上左角络头;膀胱筋上头;胆脉上抵头角;三焦经上乘结于角;奇经之督脉上额交巅入络脑。由此可见,诸多经脉皆循行于脑。《灵枢·海论》中则提及:“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又曰:“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髓海为人体四海之一,与人的神志状态息息相关。《黄帝内经》中明确言及脑为髓之海,这说明脑的生理功能可以阐述为,脑为神经中枢,为元神之府。
对于心与脑,中医学理论从开始出现,就有相关的说明解释,但是都较为零散,缺乏统一的整理分类,大多分布在对病案、方剂的记录之中,没有凝练、系统化、具备代表性的阐述(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古代中医理论启蒙时期的医书发掘出土的相对较少)。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对于心脑概念与功能的论述较为完整和系统化的,最早的应该是《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