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机能学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血液的流动性及凝固性,血液的有形成分等的检测在中医药止血药物研究和血瘀、血虚模型相关基础及药效学研究中,观察血液的流动性及凝固性,血液的有形成分等机能学指标均已成为干预后血液系统机能评价必不可少的指标。
(一)血液流变学检测
血液流变学(Hemorheology)是力学向血液学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研究血液及组成成分的流动与变形规律在医学中应用的科学。根据其研究侧重点不同,又将血液流变学分为宏观血液流变学、临床血液流变学、细胞流变学、分子流变学4个分支,主要是对血管壁流变性,血细胞的流变性(变形性、聚集性和黏附性),血液流动性,血液凝固性,血细胞之间、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病理状态下的变化规律等方面的研究。4个分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血液流变的特性,对指导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目前,血液流变学提出了血液高黏滞综合征,对于重新认识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一些危重症的治疗及抢救提供了依据。大量临床资料显示:血液流变特性的改变与多种临床疾病,尤其是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血液流变特性的异常可为血栓性疾病早期诊断、疾病转归和疗效判断的主要指标。血液流变学检验对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等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诊断、预防、疗效观察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主要包括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黏附与聚集、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以及红细胞电泳等检测。
(二)血液成分检测
血常规分析仪是用来测量单位容积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等参数的仪器,这些参数对临床诊断有很大的价值。20世纪50年代以前,血细胞计数均采用肉眼显微镜计数。这种计数方法误差大、速度慢、重复性差,有损检验人员的视力。随着检验件数的不断增加和对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这种传统的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目前在国内及国外普遍使用的自动血液分析仪可以对抗凝全血进行自动检测,在短时间内给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等多项参数及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经典的血液分析仪细胞计数及体积测量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即电阻抗法(又称库尔特原理)和光散射法。在我国多采用电阻抗法进行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这种方法只能给出“三项分类”或“两项分类”结果。血红蛋白俗称血红素,是红细胞中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当今常用的测定方法有比色法、比重法、血氧法和血铁法。一般都采用比色法测定。目前世界上还出现了多种自动白细胞分类方法,将激光、射频、化学染色计数应用于对细胞特性的分析,出现了五分群血液分析仪。如图像扫描分析、全血离心分层分析、多参数综合分析法等。但由于图像扫描和离心分层分析方法受检测速度、分析精确度、自动化程度、价格等因素所限,未能得到普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