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相关的病因病机
在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初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到东汉时期,根据现存的中医经典古籍分析,当时的社会对于心脑血管病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深度,这一认识既包含上文所阐述的对于生理、病理情况的认知,也包含对于疾病产生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古代医家认识到疾病既可由外感“六淫”之邪引起,又可由“内伤七情”导致。此外,痰血阻滞、痰饮内阻、饮食所伤等均可以造成心脑血管的病变。在病机方面,古代医家已初步认识到上述各种原因——外邪侵袭、情志内伤、气血失调、血瘀痰阻、饮食偏嗜、劳逸失调均可影响脑心的正常功能活动,导致外邪侵脑扰心,以及脑病及心、心病及脑的临床疾病,这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病机。
对于“六淫”致病,即外邪侵袭所致之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阳之胜寒阙入胃,则内生心痛。”这是指太阳寒水主令之年,寒邪内犯心脉引起经脉拘紧而引发心痛。《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还记载有“风淫所胜”“热淫所胜”“燥淫所胜”“湿淫所胜”等病因所致的各种心脑系统疾病。如机体感受风邪,或寒邪循经入里,上犯巅顶;或邪由鼻入,侵犯于脑,蒙蔽清窍,发而为病。
对于“七情”致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情志的异常变化会损伤内脏,影响内脏气机,导致气机逆乱,神志失常。《灵枢·本神篇》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过于愤怒,肝失疏泄,气血上逆,蒙蔽清窍,引起昏厥。心病可引起伤悲或哭笑无常。七情过激,刺激脑心,内伤情志,可导致脑心之神明失常而发病。《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痿论篇》曰:“悲衰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篇》谈到惊悸时说:“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这些记载都阐明了七情致病,会导致人体的心脑血管产生病理状态。
对于“瘀血”致病,《黄帝内经》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瘀血这一名称,但有“留血”“恶血”(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外溢,则络有留血。”)的相关记载。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开始提出“瘀血”“蓄血”的名称(仲景曰:“阳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其人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可以说上述原文,为后世研究瘀血所致心血管疾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痰饮”致病,《黄帝内经》中有“多饮,善病胸痹”的记载,如“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痹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即是说除人体本身的水液代谢紊乱外,肺大多饮(包括饮水、饮酒、饮茶等)导致摄入水液过多,造成水湿困脾,脾胃正常功能受损,不能消化吸收,而致水饮内停,机体日虚,阴液烧灼,化生痰饮为患。
对于饮食所伤,《黄帝内经》认为“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其中也云:“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这说明当时已经认识到饮食中如果咸味过盛,会使血脉受损,心气受到抑制,心阳不能宣通,造成心血管的病变产生。饮食中味过于苦,也会损伤脾胃之气,使脾胃运输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脏腑得不到营养物质的滋润,由此可致心脑血管营养不足,最终的结果便是心脑血管类疾病的产生。《素问·奇病论篇》曰:“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同时反对偏嗜,认为过食肥甘厚味会令机体生内热,灼炼阴精;过食甘味会令机体气机阻滞,产生胀满之感。《灵枢·五味》云:“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瘾;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悦心。”这是对五味饮食对应的机体功能加以阐述:酸味归于筋,食用过多会对经筋有损伤;咸味归于血,食用过多会使血液烧灼,令人有口渴之感觉;辛味归于气,食用过多会损伤机体气机;苦味归于骨,食用过多会使人有恶心呕吐之感;甘味归于肉,食用过多会令人身心愉悦。《伤寒论》曰:“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废,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这是指患者康复后,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消化迟缓,尤须注意饮食适时适量,切勿食用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