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理论依据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气虚,中焦不能受气取汁变化为赤,则心血化生不足,《素问·痹论》言“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二则脾虚时无力推动血液,血停留为瘀,如《灵枢·经脉》言“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三则气为水母,气之升降出入主宰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脾阳不足,三焦温化失常,水液气化不利,水液内积为水饮。同时由于脾虚,气、血、水3种病理状态还可相互转化,加重病情,如水饮内聚,脉道不利,则生瘀血;血不利则为水,瘀阻脉道,津液不布又聚而为水,从而不断加速心脑血管疾病发展。《景岳全书》曰:“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再者,脾主肌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肢肌肉皆有赖于脾气运化水谷精微的滋润和濡养。故脾气健运,则肌肉丰盈而有活力,并发挥其收缩运动的功能。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病……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五脏生成》曰:“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故主肉。”《太平圣惠方》曰:“脾胃者,水谷之精,化为气血,气血充盛,营卫流通,润养身形,荣于肌肉也。”《四圣心源》曰:“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
如果脾胃先衰,运化失职,气血亦必然随之渐衰。气不足则血运无力,血行缓慢,留着为瘀,内阻脉管。血不充或心失濡养,久而造成血虚气衰,气衰血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恶性循环。脾胃失运,痰浊内生,或阻滞三焦气机运行,气滞而血瘀,或停驻脉中,形成瘀滞,延缓血液运行。气虚、血瘀、血虚、痰阻的结果就是心失所养,瘀血内停,发为胸闷、心悸、心痛诸症。如果再兼外感寒邪,内伤生冷,久而不解,以致沉寒痼冷留滞胸中,寒邪收引,客于脉外造成脉管蜷缩拘挛,客于脉中致使气机不通,更是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