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

六、心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

《黄帝内经》中很重视色诊和脉诊,所以在这方面的论述颇多。如《素问·痿论》云:“赤如鸡冠者生。”“赤如额血者死。”这就是通过面色来判别患者的预后,从而进行诊治。《难经》亦云:“而色黑如筏,此血先死。”“即互赤而络脉温。”这指的就是患者如果面色黧黑,则预后很差,甚至会步入死亡;而患者如果面色尚且鲜红,血脉处之尚温,则经过救治之后转良的概率很大。在脉诊方面《黄帝内经》提出“钩脉属心,脉象微钩从容”,这包含的意思是心脉有胃气,胃气充足,即水谷之气充足,则心脉搏动有力之意。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提到的“脉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钩多者,过于钩也。胃少者,少充和也。是心火偏胜,胃气偏衰,故为心病。但有钩盛而无平和之气者,是夏时胃气已绝,而心之真藏见也,故死)。

《黄帝内经》除在理论方面加以阐述外,在临床诊治方面也针对上述疾病制定了一些法则。这些法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治标与治本。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二类是正治与从治。逆病气而治谓正治,顺从病气而治谓从治。时至今日,这些治疗法则依然经常用于临床,可见其实乃真知灼见,延续千年尚有功效。

就临床疗效而言,针灸可以说是《黄帝内经》中具体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常用方法。如《灵枢·杂病》中记载:“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阳。”《灵枢·刺热篇》中亦提及“心涌者……取其少阴太阳,舌下血者”等治疗方法。《神农本草经》则是在临床用药上加以阐明,其中提及诸多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类疾病的药物。如“丹参,寒热积聚,破癥除瘕”,阐明丹参可以用于心系疾病,破除瘀血所致的肿块。“川芍,主中风入脑,妇人血闭”阐明川芍可以用来治疗风邪入脑,妇人血闭之症。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则根据心系疾病不同的临床表现,在论著《伤寒杂病论》中拟定了众多经典方药。其中瓜蒌薤白白酒汤、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经典方剂,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之效,体现了其对心痛、胸痹病辨证施治的特点。《金匮要略》中提到“心下悸”,多用半夏麻黄丸、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