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从脾而论糖尿病

二、中医从脾而论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血糖异常不仅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密切相关,早期干预治疗可以使血糖水平恢复到正常范围,避免糖尿病发生或延缓糖尿病前期向糖尿病演变进程。糖尿病前期属中医“脾瘅”“消瘅”“消渴”等范畴,现较公认为“脾瘅”。《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里指出“脾瘅”的一大重要病因是过食肥美影响脾胃运化的能力,水谷精微失于输布,聚湿生痰,郁而化热,痰热内蕴,伤阴耗气,消谷耗液,若得不到及时干预就有可能进展为消渴,可见脾胃功能失调在疾病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具体言之责在湿热、脾虚、膏脂不化所成浊毒等,从脾论治应可收效。

血糖作为机体生命活动基本物质,属中医所言水谷精微,由脾运化而成。脾虚则运化失常,血糖代谢障碍,引起机体内血糖升高,诱发糖尿病,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血乏源,吸收受阻,致使胰岛细胞不能正常发挥生理功能,诱发糖尿病。同时,不化之水谷精微在脉道中不断积聚成为浊邪,壅滞日久酿成浊毒,与现代医学所提的“糖毒性”“脂毒性”性质相同。

此外,五志过极化火,气机失常也能引起脾瘅。《素问·举痛论篇》曰:“怒则气逆,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气缓矣;悲则心系急,气消矣;恐则精,气不行矣;惊则心无所依,气乱矣;思则心有所存,气结矣。”气机不畅,久郁则化火,耗气伤阴,形成脾瘅。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常导致思虑过度损伤脾胃,肝气郁结肝失疏泄,人体气机失常,脾胃升降失司,又肝气郁而化火消灼肺胃阴津。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主要为胰腺胰岛细胞功能异常引起,胰腺和脾两者在功能上密切相关,互相影响,脾病可累及于胰,反之亦然。脾虚患者机体中血清淀粉酶、尿淀粉酶总活性等均有明显降低,也就是说,脾虚患者胰腺分泌淀粉酶功能降低。

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广泛发生于大中小血管、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且进展速度快,常可引起心血管、脑、肾、眼底等部位病变。目前医家多赞同“气阴两虚兼夹瘀血”为糖尿病血管病变基本病机,主要致病因素是贯彻全程的血瘀之症。上文已提到,脾虚水谷精微失于运化后浊邪壅滞日久侵入血分就会酿成瘀毒,又可导致阴虚、气虚,气虚与血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现代医学认为,胰岛素的作用就是将水谷精微物质的重要成分——葡萄糖运送至靶器官组织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当“脾不散精”或胰岛素抵抗时,上述过程即发生障碍。因此,在糖尿病的防治中治脾有助于促进胰岛功能从而提高调节血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