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脑血管生理方面的研究

一、关于心脑血管生理方面的研究

古人认为心这个脏器的作用包含以下两个:其一,心主血脉。其二,心藏神,主神明,为一身之主宰。这里的“心”相当于西医学的心脏。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功能,这个功能主要是指心气的作用。所以,心气是对整个心脏功能活动的概括。传统医学认为心的生理结构与小肠相表里,开窍于舌。这与现代解剖学器官位置相比较:西医的循环系统是分布于全身各部的连续封闭管道系统,它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是血液。这与我们中医认为的血脉属于心是相当一致的。先人在医学典籍所提及的“真心痛”一病,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症,其症状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有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这些症状表现与西方医学中的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等十分相似。如心绞痛指的是心脏缺血反射到身体表面所感觉的疼痛,特点为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疼痛,可伴有其他症状,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与左上肢,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常发生,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诱因。如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有部分患者会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等,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

心藏神,主神明,这里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人的神志清晰,能判断分析,作出反映均与心有密切的关系。当然,心主血脉与心藏神的作用是相互关联的。《灵枢》中指出:“心藏神,脉舍神。”即心的气血充盈,则神志清晰,精力充沛。清末民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我国传统医学的认知也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以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论述最为深刻。对于心脑血管病,张锡纯曰:“盖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发于心也。”又曰:“人之神明可由脑至心。”脑心统驭五脏六腑,共主神明。脑心以神明为用,神明以脑心为府,脑心的内在联系寓于神明。张锡纯曰:“心与脑神明贯通。”又曰:“心脑息息相。”《易经与传统医学》中则提及:“心即脑,脑即心,存神于心,也即存于脑。”神明沟通了脑与心的生理联系,正如彭陆年所说:“用脑用心之理相通。”因此,神寓于心,心寓于脑,心俱脑之意,脑得心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