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背景:易学与诸子百家
2025年08月10日
三、文化背景:易学与诸子百家
(一)易学:坤为脾,居中央
易医同源,中医与易学有着深刻的联系,河洛周易取阴阳、五行、八卦,洛书中配八卦,独五无卦,取“中五立极”之意,取中不占四方而统领四方,五行为土,与脾不对应四时而统领四时相符,故认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类土……其数五。”八卦分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中医主要借鉴后天八卦,《灵枢》中有九宫八风图与之对应,《易传》中“坤为脾”,天乾地坤,坤卦本意取地,为土,土之方位为中央,为诸方资生之本。易学深奥晦涩,不仅影响中医理论的形成,更对脾脏象理论影响深远,奠定了脾脏后天之本的地位。清代黄元御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如同中气为太极,脾胃为两仪,四脏为四象,可见脾脏地位之重要。
(二)诸子百家,以道儒为尊
《黄帝内经》作为第一部医学著作,标志着大量的临床经验积累最终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为中医理论之基础。该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汉末,在诸子百家思想碰撞的时期,思潮汹涌澎湃冲击的不只是社会的发展,更为中医理论的完善提供了内在的动力。脾脏象理论也能看到它们影响的影子,墨家重逻辑,善归类,提倡察类以明事理,对脾脏象理论归类汇总起到影响,使脾脏象不单单只是脾脏,一切与脾相关都包含在内;阴阳家,五行居中为尊,中央属土,为脾,将脾的地位明确;兵家,打仗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本,重视“有备无患”,治病与打仗类似,故自古以来医家重视未病防治,已病防变,与兵法暗暗相符,脾胃为后天之本似粮草,故脾脏象理论深受众多医家推崇;道家和儒家作为百家争鸣中两个最辉煌的代表,影响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