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AS与肠道菌群相关研究

八、从脾论治AS与肠道菌群相关研究

肠道菌群是肠道内微生物的总称,参与机体的营养、免疫、生物屏障与拮抗等过程,被称为“第二基因库”“虚拟的代谢器官”。现代研究已证实,肠道菌群参与AS的发生发展,且与中医脾的功能关系密切,为AS从脾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隋国媛等基于肠道菌群-胆汁酸-法尼醇X受体信号途径探讨了化瘀祛痰方抗AS的作用机制。实验将24只ApoE-/-小鼠给予高脂饲料8周,随机分为模型组、辛伐他汀组和化瘀祛痰方组,每组8只。另8只C57BL/6J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于第9周开始,辛伐他汀组和化瘀祛痰方组分别给予对应药物治疗4周。观察主动脉病理组织形态学,检测心功能,血脂,胆汁酸(血清、肝脏、回肠、胆汁、粪便),回肠胆汁酸组分,肝脏胆固醇,盲肠内容物肠道菌群,回肠FXR、FGF-15和肝脏CYP7A1 mRNA、蛋白表达。研究结果发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LVAWd、LVIDs显著增加,EF和FS显著降低,LDL-C、TG、TC水平显著升高,肝脏、胆汁和粪便的胆汁酸含量显著降低,回肠胆汁酸和肝脏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回肠TCA和TCDCA水平显著升高,UDCA和β-MCA水平显著降低,Bacteroides水平显著降低,回肠FXR、FGF-15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肝脏CYP7A1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化瘀祛痰方组小鼠EF和FS显著增加,LDL-C、TG、TC水平显著降低,胆汁和粪便的胆汁酸含量显著升高,回肠胆汁酸和肝脏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回肠CA、DCA、TCA、TDCA水平显著降低;肠道Bacteroides、Clostridium水平显著升高;回肠FXR、FGF-15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肝脏CYP7A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该实验研究认为,化瘀祛痰方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结构,增加胆汁酸外排,抑制肠肝FXR/FGF15轴,促进肝脏胆汁酸的合成,维持胆固醇代谢平衡,最终实现其改善AS的作用。

隋国媛等同时围绕化瘀祛痰方对ApoE-/-AS模型小鼠肠道菌群驱动TMA/FMO3/TMAO通路的影响开展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氧化三甲胺(TMAO)与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被认为是AS的独立危险因子。循环TMAO水平越高,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越高。TMAO可通过影响肝脏脂质代谢,促进泡沫细胞形成,介导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等促进AS发生发展。因此,如何有效抑制TMAO的生成是防治AS的关键所在。TMAO的生成有两个关键环节:①菌群将卵磷脂、胆碱、肉碱等营养素代谢生成三甲胺(TMA)。②TMA在肝脏经肝脏黄素单加氧酶3(FMO3)作用活化产生TMAO。因此,通过有效干预措施改变肠道菌群减低 TMA生成或降低肝 FMO3 活性或含量可抑制TMAO 的合成。采用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菌群后,可显著降低TMAO水平,抑制AS发生发展。实验在上面研究造模给药的基础上,观察肝脏病理组织形态,检测盲肠内容物肠道菌群,血浆TMA、TMAO含量,FMO3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化瘀祛痰组细胞肿胀明显减轻,脂肪空泡显著减少,脂滴沉积减少。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浆TMA、TMAO含量,肝脏FMO3蛋白及mRNA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辛伐他汀组和化瘀祛痰组血浆TMA、TMAO含量,肝脏FMO3蛋白及mRNA水平降低;辛伐他汀组和化瘀祛痰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分析,各组样本能够显著区分。基于属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拟普雷沃菌属、拟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副拟杆菌属相对丰度下降,gLachnospiraceaeUCG-006、罗氏菌属相对丰度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化瘀祛痰组厌氧棍状菌属、gEubacteriumxylanophilumgroup、gLachnospiraceaeUCG-006、gRikenellaceaeRC9gutgroup、罗氏菌属相对丰度下降,拟杆菌属、柠檬酸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副拟杆菌属、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升高。拟杆菌属、副拟杆菌属与TMA呈负相关,拟普雷沃菌属、拟杆菌属、副拟杆菌属与TMAO呈负相关。研究认为,化瘀祛痰方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减少TMA生成,降低肝FMO3表达,抑制TMAO合成,从而抑制AS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