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工作?

7.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工作?

这个问题由前一个问题引申而来。因为“我是什么样的人”和“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和“我想做什么样的工作”往往是不一致的。

比如:我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我想成为滔滔不绝的人;我适合做与数据打交道的工作,但是我想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如何从现实走向理想?作者建议分三步走:

(1)确认理想与现实的具体差距

(2)分析哪些差距是后天可以通过努力缩小的,哪些则不能或者不值得

(3)把精力花在可以缩小的差距上,而非花在不能或不值得的差距上

我们往往认为性格是先天的,其实先天的性格也可以靠后天塑造。即一个内向的人未必不能变为一个外向的人。只不过是否需要做这样的改变,需要先进行慎重思考。当然这基本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想法。

但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不同工作对个性的需求会有所不同,但是这不代表不具备某类特征的人就一定不适合某种类型的工作。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放弃适合的工作,去尝试想做的工作需要怎样的代价?比如若是需要改变自己的个性,这是否值得呢?尤其是若这个想做的工作并不是自己真正了解的工作,只是基于想象的(想象中的事物总是完美无缺的),只是基于人云亦云,只是基于收入高等因素。好比找对象,相亲时遇见一个女神/男神级别的人物,因为其身上的光环而让人会忽视其身上存在的缺点,忽视彼此间的种种不合适,甚至为了让对方喜欢自己而去扮演自己认为的对方会喜欢的类型。但结果往往是不管怎么努力,注定从一开始就是没有缘分的结局。因为现实不是影视作品,所以吊丝逆袭式的灰姑娘遇上王子,从此幸福生活的事例极少,更何况对方未必是真男神/女神。

我们也往往认为技能是后天的,其实后天的技能也是基于先天天赋。就拿学琴来说,没有天赋的人苦练十年,也未必胜过有天赋的人苦练一年。若不承认天赋的存在,岂不是我们个个都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当然在职场中,绝大部分技能都是靠后天习得的,可以通过刻苦学习使我们的表现同他人的差异不大。只是,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清楚知道自己更擅长的领域是什么,那么他就应该集中精力去提高这一领域所需要的技能,而不是在多个领域中分散自己的精力。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能够专注在一个领域,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就是成功。好比找对象,不是说相亲次数越多就能越快找到对象。与其花精力一次次地相亲,不如花精力和看得还顺眼的一个对象先相处看看。

最后总结一下:

(1)人的个性特征没有好坏之分。我们首先需要接纳自己,即接纳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若想变成一个和目前的自己有所不同,甚至完全不同的人不是没有可能性,但是需要三思而后行。

(2)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虽然有收入高下之分和其他种种分别,但是工作本身是平等的。我们首先需要知道适合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想做的工作如果和适合自己的工作不一致的时候,需要明确是否真的不喜欢适合自己的工作,明确是否知道想做的工作是如何的(利弊悉知),明确知道为了想做的工作自己需要付出哪些努力。现今社会充斥着拜金风气,人在其中很难不受其影响。或许只有有了一定的阅历之后,人才能真正懂得做自己喜欢的、适合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3)顺应本性,顺其自然。这是耳熟能详的道理,不过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我们能够先做到了解自己的本性,然后再顺着本性自然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