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1:依性格行事,改性格成事
一个选择不跳,一个不断在跳。两个人的钱都涨了,两个人的目的都达到了。不过若以他们的实际收入为衡量,作者觉得A谈不上赢家,B可以算赢家。
两人跳槽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钱(没有谁比谁更高尚),为什么作者的评价不同呢?
虽然评价一个人讲究“盖棺定论”,但是中国自古有话“三岁看到老”,西方也有名言“性格决定命运”,所以作者认为职场人的发展轨迹往往从一开始就被决定了。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比如“瞻前顾后”也可以说成是“谨慎”,事实上不存在绝对的优点,也不存在绝对的缺点。搁这人身上是优点,搁那人身上就是缺点了。衡量的尺度往往也是因人、因时而异的。虽然我们可以自在地活在自己的价值评估体系里,但也要时不时地看看:在别人的价值评估体系里自己的谨慎是否已经属于瞻前顾后。
作者通过此案例要谈的仅仅是赚钱能力的大小。这个能力,在作者看来至少有五成是靠性格驱动的。不敢冒风险的(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瞻前顾后,左右摇摆)、不敢担当的(不愿意负责任、不愿意拍板、不愿意站出来扛的)、不求改变的人是很难赚大钱的。
A:畏惧付出,所以也就不能指望得到。缺少的不是分析的能力,而是改变的勇气。赚小钱行,赚大钱难。
当年此人的前期沟通不是作者亲自做的。后来因为A虽然接了Offer,但迟迟没有明确说离职顺利与否,所以作者被安排再去做沟通。作者发现A是内向、不善沟通的人,且容易受外界言论干扰,性格优柔寡断。那么客户为什么会看上他呢?因为A是“高性价比”的人,即薪水不高但能干活。只可惜客户和猎头都没有想到对他来说,迈出跳槽那步如此之难。
虽然不能简单地认为,被老板挽留下来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也不能认为老板挽留都只是为了工作有人干,但经验告诉我们,被挽留的人最终还是会选择离开。因为他们跳槽更多地是为了金钱背后的发展。而只有聪明人才会懂得权衡和取舍。
如果你预估到两年内没有发展空间,甚至更久都不会有。甚至过去的两年里,你无论是能力还是薪水都在“原地踏步”,那么你还会相信你老板画的那个大饼吗?
如果行业里目前某个职能的人才招聘已经疯狂,各家企业都在抢人,只要是做过这个职能的人就会拿到Offer,区别只是拿几个Offer的情况下,员工挽留计划变成了阳光普照奖。如果是你,你还会认为老板留你,给你加点钱是因为他要重用你吗?
以上的答案对于有点分析能力的人而言,都是不言自明的。那么,为什么A还是选择不走呢?只可能是他害怕改变,害怕改变后的风险。新的企业,一切都是未知的。他害怕了,他选择安逸地在老的环境中生存。何况老东家加了薪后和新机会给的薪资相差不多。他无疑觉得自己的算盘打得不错。
但是A忘记了一个道理:天底下有什么是不会变的呢?或许他的老东家很快会被收购(这家企业已经卖了不少业务),或许他的直线经理会比他先离开,或许留下没多久后老板就提拔了另一个和他年资相仿的同事,或许……可能不出两年,他就会后悔,就会再次琢磨是否要跳槽。估计有人想说这也不坏。是不坏,但谈不上好,称不上赢家。
B: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努力去争取,或者更该说是愿意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心血。他能赚大钱,也不会放过小钱。
如果说一、两次是运气,是跟对了老板,是会做人。那么三次、五次呢?只能说B一定是有本事的,不管在业务层面还是人际层面。不管他用了什么样的手段和技巧,作者相信其一定有过人之处。否则大家都只要去跳槽就万事大吉了,就都能赚取高薪了。这些知名的企业看到之前每家企业任职的时间均不长,按人事的惯常判断这样的人是断然不会要的,但是B就偏偏成了例外。
不管今后他会如何,至少你不得不承认B一定是有本事的人。不要嫉妒地说那都是运气,或者说是关系户(关系户一般是不会跳槽的)。同样追求大家都追求的东西,如金钱,B是否拿出了别人拿不出的什么呢?“敢于冒险、能迅速适应新环境,能发现问题、反映问题,更能解决问题,敢于完成不可能的任务”等的评价似乎都可以用在B身上。作者认为只能说成功永远属于付出更多的人。
虽然性格很难改变,但也并非完全改变不了。关键还是那句话:你想要得到什么,你就得付出什么。作者并不想在最后激励大家都去追求大成,鼓吹大成;或者安慰大家大成者少,小成者众,我们一起知足常乐;作者只想说我们要学会先改变能改变的,再接受不能改变的。努力依性格行事,争取改性格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