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22:帮别人一个忙,为自己攒一分人品
20 职场之个人品牌建设——为别人推广
案例:
T:
作者认识他那会儿,微博、微信尚未流行,外企常用的社交工具还是MSN。之所以作者对T君印象深刻是因为:从认识开始到职位结束的那段时间,T君几乎和作者保持每天线上沟通的状态,或是职位相关的问题、或是闲言或仅仅是个招呼。正所谓水滴穿石,一来二去,感觉上从生人就变熟人了。等到职位结束了,两人也差不多算是熟识了。之后虽然联系频率不高,但也不时会接到他推荐给作者的人才电话。作者也收到过几次认识的人推荐他给作者认识。
U:
男,海归硕士。工作十多年,呆过的公司不少,每家时间都不长。但每家名头都不小。作者通过领英认识了这位北京大哥。认识以来,作者从未有合适的机会能够提供给他(他最近的职务是一家咨询公司上海办的负责人),但是他却热心地帮作者推荐了不少人才,对作者微信朋友圈发的任何信息几乎每条必赞。其实,U君并非对作者特别优待,只是他已经习惯并善于结交朋友、善于给人“牵线搭桥”,使得圈内的朋友们能够信息共享、资源整合。U君的理念颇有点“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意味。
作者有幸当面见到了T君和U君,发现两人做事的风格虽然相近,但人本身的风格却差异很大,一个感觉像学院老师,一个感觉像江湖侠客,但两人的朋友都不少。
真的是因为世界太小了,我们才会从陌生走到相识,从相识走到熟悉?
准则22:帮别人一个忙,为自己攒一分人品
花点心思和猎头“培养感情、维护关系”的人才并不多。有些人才即使被猎头成功送入新公司,都没和猎头见过面,聊过职场以外的话题。像T君、U君这类人对待猎头尚且如此,对待自己的圈内人、老同学岂不是会更加用心吗?不是世界太小,而是他们比别人更会用心经营人脉。
懂得助人即是助己、吃亏就是便宜的人,在帮别人一个忙的过程中,往往就为自己增添了多一个朋友的可能性。虽然听过一句话叫“你的敌人往往比你的朋友更了解你”,但是对付敌人,我们能靠的除了自己,不就是朋友了吗?
人在职场,个人能力再强,人品再好,没有他人相助还是很难成功的。古时明君尚且需要名臣辅佐才能打天下、守天下,何况我们呢?不管是否带着功利心去帮助别人,至少能够付出帮助行为的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作者不会忘记T君、U君以及很多人给予过的帮助。虽然其中很多人的帮助并没有帮作者解决问题,但是作者还是从帮助中获得了勇气,一次又一次重拾信心去面对问题。相信很多人也曾有过相同的感受。作者做猎头的口碑一方面是靠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另一方面也是靠像T君、U君那样的人给帮忙宣传出来的。
撇开功利心、得失心和所谓“互惠互利”的原则,作者觉得我们更需要单纯地相信:能够给予的人是幸福的,能够帮助别人的人是快乐的。这样的人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都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