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18:学会向前展望,向后倒推的策略思维
这个“有中国特色”的真人真事让作者既印象深刻,又哭笑不得。估计大家都会觉得这样的事无论轮到谁头上,恐怕都只能无可奈何。毕竟根据P君的处境来看,他没有必要“破釜沉舟”。毕竟如果一家人一个刚跳槽,一个就失业,这样的风险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都太高了。P君“举手投降”情有可原。
P君知道领导执意要留他是因为:公司里像他这样有技术的老人少、新人多,再不“人才保留”,日常工作的开展都会出现问题。受限于企业状况,领导拿不出“胡萝卜”,就只能拿出“大棒”招待了。P君也知道他的留下意味着:给了领导面子、还了领导人情、替领导树立了威信,同时P君应该是分析且愿意相信基于此,领导应该会“放他一马”,留下后不会给他“穿小鞋”。
那么是否遇到类似P君的情况,我们都只能被胁迫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两方相继出招的博弈中,分析问题要向前展望,需要分析:
你现在有哪几步可以走?利益最大化的是哪一步?
对方现在有哪几步可以走?哪一步最可能帮你实现利益最大化?
对方会认为你最可能走哪一步?
你认为对方最可能走哪一步?
还要向后倒推:分析为达到自己最理想的结果,倒数第二步自己该怎么做,然后是倒数第三步,以此类推。博弈的双方往往会有优势策略和(或)劣势策略,要做的就是选择自己的优势策略或剔除自己的劣势策略。当然,也可能会存在一个均衡策略,对双方来说是共同的最好结果。
如果P君运用这一方法做分析,他应该不难发现他的优势策略应该是先让他的太太换工作,那么不管他是留是走,被威胁的隐患已经被剔除掉了。一旦他拿到好机会,他可以毫无负担地选择离开。如果P君是在提出辞职被领导威胁的那刻起才运用这个方法进行分析的话,结果也未必会如实际发生的那样。因为这个决定应该取决于P君的发展潜力更大还是太太的发展潜力更大,即两人中谁的内部发展可能性更大、谁寻找外部机会的成功率更高、谁更能够对家庭收入作出贡献。如果结论是P君胜出,那么他就应该放手一搏,因为最糟糕的情况无非是他太太短期失业。
实际上这也不是必然的。除非该领导赌气行事,否则P君走后,再赶他太太走,对企业来说,损失不是更大吗?做出这种典型的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是何苦呢?其实,撇开需要判断这位领导的行事风格外,P君真正需要的只是分析手头拿到的机会值不值。只要机会是值得的,无论他和领导的较量结果如何,他都应该选择离开。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他是一个不怕和领导撕破脸,也不怕人言可畏的人。
其实有经验的人事都知道:即使实际情况再复杂,只要一个人有心要辞职,其就一定能成功。(关于辞职的相关问题,读者可以参见上部第十三章的内容。)
P君后来表达过放弃当年机会的遗憾,并且曾在2015年联系作者,想询问有没有什么跳槽机会。作者想他应该后来也意识到了像她太太这样做行政工作的人,不至于找不到一份工作。想必当年P君是被领导吓住了。
最后建议各位求职者:无论求职跳槽还是做什么选择,下决定前务必做全盘考虑,适时运用向前展望、向后倒退的方法进行分析,千万不要感情用事,自乱阵脚。